学习和感想 || 教育,眼睛里要能够揉进沙子

教育需要宽容,教师眼睛里能够揉进沙子。

曾经在网上读过一个故事,讲的是芬兰的一个小孩子在十岁那年,为家里做了一点事情,他可能觉得需要有一些回报,于是就写到,“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把信件送到邮局10芬尼,在花园里帮大人干活20芬尼……”如果你的孩子突然有一天给你一个这样的纸条,你会作何反应?

我们的中国家长也可能会暴跳如雷。而这个妈妈看到这个帐单没有说什么,把钱放在那儿了。小孩拿到钱的时候,看到妈妈给他写的另一个帐单:“彼得欠妈妈如下款项:为他在家里过的10年幸福生活0芬尼、为10年的吃喝0芬尼,为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为他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妮……”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艺术。我认为,现大绝大多数家长缺少这样一种教育艺术。

我们很多时候会说:“老师,我把孩子交给你了。你打他、骂他都行。”这反映了家长的一种心态,在推卸自己应该担负的角色。在很多时候,家长小题大作,儿子接到了一个女孩子的电话,妈妈可能会拿起电话在旁屋监听,或者一个女孩子接到男孩子的电话,很多家长立刻跟老师反映,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限制这个孩子电话、通信的自由等等。其实这都是过于敏感。

我经常告诫自己,也经常与年轻的同事们分享一句话:做教育,眼睛里要能揉进沙子。

这是教育的一种宽容,我们要相信孩子能把这个事情想明白,能从这个事情中悟出一些道理。

曾经读过一个台湾作家写过的一个很生动的故事。在他当老师的时候,有一次带孩子们到海边玩儿,孩子们希望下水,考虑到安全,他开始不同意,但是看到孩子那么迫切提出要求,他同意了。但是,他让老师们在远处布置一条防线,让孩子们不能超过这个防线。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上来以后浑身湿漉漉的。孩子们说笑着,一个小女孩把衣服脱下来了。显然,她的衣服脱的太多了,这个老师特别惊讶,想着是不是要制止,但是他克制住了。后来,他看到这个小女孩把衣服拧了拧,然后把衣服穿上了,旁边的男孩女孩没有什么异常。因为孩子们的兴奋点不在这儿,但是我们成年人大喊一声,这个孩子可能一辈子就毁掉了。所以,这就是我们眼睛里要揉的沙子。

任何一位教师,在任教的班级中,万分之万地会遇到各种性格的孩子。有些乖巧懂事,有些热情洋溢,有些善于表达,但有些阴郁封闭,有些莽撞乖戾,有些蛮不讲理。而从早到晚的长时间相处,且有责任规范其言行,引领其学习,强化其意志,教师与个别学生之间必然会爆发对抗与冲突,而那些戾气重或心理异常的学生甚至会表现过激的行为。但对于部分教师而言,计较于教师的威严与规则的维护,就无法释怀与放下,耿耿于怀,恼羞成怒,最后两败俱伤。

教育,眼睛里要能揉进沙子,是一个秉持教育责任,握怀教育情怀的教师要具备的一种育人理念。学生有个性差异,家庭有情况迥异,成长过程各不相同,如此,接纳差别,以同理之心去关怀,以宽容之心去关爱,以成年人的胸怀去包容,才能真正构建有“爱”的教育。

教育,眼睛里要能揉进沙子,是一个教育者自我保护的重要方式。如同孩子一般,任性地去与学生对抗;如同将军一般,居高临下去指责家长;如同祥林嫂一般,与校领导念叨抱怨着你的倒霉;行至最后,失了人心,输了口碑,跌了价值,轻则打发角落不再重用,重则影响师德丢了工作。

当然,眼睛里能够揉进沙子,不是意味着寻求一种“躺平”状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事情关己,能躲就躲,能免就免。如果这样,那就失去了一个教育者最起码的责任与担当,那是真正的“误人子弟”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和感想 || 教育,眼睛里要能够揉进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