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隐居分水》

      范蠡西施返越隐居凤凰墩

          作者      何铁牛

春秋末年,范蠡带领着西施和全家人,辞别了宋国的陶丘,重返江南到越国吴地。起初在无锡境内的蠡国与西施庄寓住,后来又迁移到宜兴县丁蜀镇台山村侨居。在这两处地方居住了几年以后,他们乘船沿着太湖西南面,一边游览一边踏勘。

时值正是李子成熟季节,这是西施爱吃的水果之一。西施回忆起艺香山上产檇李,她就带领范蠡和其幼子老三,一同登上了艺香山。当年艺香山废弃种香草时,就把它改种檇李树,本来西施住在馆娃宫时,期盼着吃上檇李果,可是未过几年,吴越战争爆发,艺香山上的檇李就不能如愿以尝了。这次她经过此地,怎么能错过这个好机会呢。尽管时过境迁已在三十年后,李树早已成林果实累累,这次西施一饱口福,使她想不到的是,在多年后能品尝到艺香山上的檇李。这时西施满怀愉悦的心情给范蠡讲述种香草的往事,以及后来改换地点,选择种香草在灵岩山附近的香山上。扬维祯赋诗到:

放舟诣塘曲,盘游湖上雷。

雷鸣作巨浪,应泊香之隈。

美人厌兰麝,登山寻鹿胎。

拟斗种香草,亲作九畹载。

吴王亦有意,拓地辟草莱。

可怜属镂剑,斩艾及楚材。

美人在何所,寒芳应归来。

忍将荆棘草,露满姑苏台。

西施等人从艺香山下来,继续乘船向太湖面沿岸航行,船到达小梅口时,就逆水向上游进入西苕溪,航行到小溪口就停泊。登岸后一边游览山水风光,一边寻觅隐居之地,当他们踏勘来到现在的蠡塘村时,范蠡看见此处地势低洼,便于开掘池塘养鱼,这样就能满足他隐居的先决条件之一。再向西北走一里路,在那里观察地形,看见那里有一个凤凰墩。四周环水,那弯曲的长堤形似凤凰的尾羽,另外有两个小土墩,如同是凤凰的两只大眼睛,正睁着大眼睛注视着天空中的老鹰,惟恐鹰雕一类的鸟来袭击伤害小凤凰。凤凰墩有其风水不足的地方,为此范蠡在凤凰墩的北面右侧,建造了一座石拱桥,定名为“打鸟桥”,为了保护正在孵化的雏凤;范蠡还在凤凰两足眼睛墩的中间河上,建造一座石拱桥,命名为“凤凰桥”,意在弥补凤凰的冠和咀。

范蠡建房住家就凤凰背脊上,大门口外面正对着凤凰桥。当时那一带地方,因没有烧制砖瓦者,所以受到条件的限制,那么只有盖茅草房居住。由此宋代诗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众话后集、峪上》故赋诗《答公益春思》到:“草茅多奇士,蓬蔽有秀色。西施逐人眼,称心最为得。”诗人在暗喻“奇士”是指范蠡,秀色即说西施。

范蠡全家人安定下来以后,接着就在如今的蠡塘村旁,围堤开掘池塘养鱼鳖,称谓“蠡塘”;开荒地改良田栽水稻,命名谓“蠡畈”;并且又开掘一条河道,用以排涝灌溉,取名为“蠡塘河”;为了人们和自己行走方便,在蠡塘河上建筑了一座石拱桥,取名为“蠡塘桥”。从此乡名和村名,都是“蠡塘”二字,一直沿用至今。

相距蠡塘村东面不远的地方,那里有两条河水相对流着,此处河边有一个土墩和水潭,根据水流地形有相似之处,人们以此命地名为“二龙戏珠”。在那个地方附近居住着一户富豪人家,由于钱财积蓄多,再加上田地产业多,当地人称他为“沈百万”。他的爱女嫁给了范蠡的幼子老三做媳妇,两亲是亲戚关系,平时来往很密切。有一次沈百万在范蠡家中,二人在喝酒时说:“我家有一件宝贝,只要砻声响一天,能磨稻谷十八担。”范蠡对他说:“以后我很需要用到它,到时候借来用一用。”(这种木砻是鲁班祖师爷发明创造的,因为它碾米速度快,是当时一种先进的一种生产工具。因为碾米速度快,被人们称为宝。)范蠡所种的稻谷,必须要木砻来碾成米才可食用,因此就向他家来借木砻,有一天,范蠡亲自划着小木船去装运木砻。回来时船行到那个水潭附近,范蠡迫不及待欲把“宝器”试验一下,就用双手推拉用力旋转,谁知小舟又小又窄,经不起摇晃颠簸,水涌进了船舱,使人和船同时都沉落在水中。虽然能打捞起木砻和船,范蠡落水如同洗了一个澡。自从那里发生沉船以后,从此那个地方就有了“沉船墩”的小地名了。

范蠡隐居在偏避的凤凰墩,如同与世隔绝,十分恬淡幽雅,是名副其实的田园生活,真使他心满意足。谁知好景不长,可能只住了两年时间,这一年西苕溪洪水暴涨,水满上凤凰墩,蠡塘变成了汪洋。由此使范蠡全家遭到受水灾之害,促使他不得不离开那个地方,另找理想的栖身之地。后来经过天目山南面寻觅,未能如愿以偿。最后终于找到了既偏僻又理想比凤凰墩更好的地方,即桐庐县分水镇西蠡湖村将做定居之地。

范蠡故居废弃后,到了唐朝年间,当地人在原来的宅基地上建造了一座蠡相庙,庙门正对着凤凰桥。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雄伟壮观。

吴曾赋诗到:

五湖住得一轻舟,尚有遗祠旁雉州。

敌破不偕文种去,功成岂使伍胥口。

佳人未免供吴国,爱子犹然作楚囚。

谩骂陶朱能致富,无多余恨在千秋。

尽管凤凰桥和庙宇已不复存在,而有口皆碑的范蠡和西施的传说,却世代相传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范蠡隐居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