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纠结于一个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想还是想着怎么做。
不想,想以不变应万变,这是不可能的,不想就不会针对事件做出抉择。想,又容易沉溺于大脑的想法里,隔绝与现实的链接。人活于现实中,需针对面对的状况做出抉择,而且需要冷静地做出抉择。
能清楚的理清状况并做出最佳的抉择,这是人与人能力上的分水岭。
人能步入到科技时代,是依靠不断思考的结果,在生活的放弃思考是对生活放弃探索,探索生活就得思考。
在思考的过程中,沉浸于大脑是需要警惕的。沉浸于大脑一般都是期望性的,希望怎样以满足自己的自恋,对推动事物的起不到直接性的作用,只能起到间接性作用。
而且这类间接性作用也不大,不是基于现实去考虑,用力用错了。只有整合当前的状况,分析当前事件的前因后果,再做出合理的抉择。
基于现实事物的分析,我需要不断地刻意练习。比如锻炼身体,问自己锻炼的目的,问自己锻炼的动力,再考虑用何种锻炼方式,是简单可持续的,还是费时费力的锻炼方式。简单可持续性的,在家里备一双哑铃,每次洗完澡后双手举二十个。费时费力的,每天坚持跑步一个小时。
要我选择,我选择举哑铃,我可不愿意每天跑步一小时。
生活的过程是知道自己怎么去活,做出选择以最大化的活出自己。
不管在生活中面对人还是面对事件都需要不断地刻意练习,在当前的事实基础上不断迭代,让自己以后的行为能更加成熟。
对事物的事实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再做抉择,这是一个能加强自己的锻炼。
今天,我意识到,我在生活中只关乎自己怎么样,从来不关心他人怎么样,也不对他人的基本事实进行认识。这导致,我对周边人的感官总是漂浮的,不能立体的解构他人。
人活到世上,一直都在寻求着关系。我不对他人进行认识和了解,那怎么和他人建立联系,建立链接。
如果想让他人立体起来,除通过眼睛观察外在的行为之外,还可以通过语言了解到心理层面的那个他,外在加心理才能让一个人立体起来。
用眼睛观察他人比较容易,难的是怎么与他人用语言去交流。
人生活在世上,都有他们个人的需求,他们会通过投入大量的注意力和努力以满足自己的需求。我需要做的就是洞悉他人背后的需求,控制、权利、安全感、金钱或是掌控,这都是人具有的需求。
在与他人的相处中,需要弱化自己的存在,允许自我消失,把自己融入到关系当中,让关系浸洗自己,以得到来自关系的滋养。
每一个人都是自恋,要自己屈服于他人很难办到,如果是假屈服那么心里会积蓄抱怨,并在某个节点爆发。
屈服就要诚心诚意,做好让自己弱化到消失的准备,投入到关系中自己就会得到各种滋养。
人是同一类人,但人与人之间的观念和做法却是大不相同。
我最近刷抖音有点停不下来,因为能见到各类人的生活状态,见到各种性格的人,这是一个了解他人的窗口。
看抖音给我最大的冲击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我在工作中接触的就是二三十个人,因为工作类似都趋于同质化。而抖音不同,这是世界的窗口,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连明星都把私生活视频化。
我最大的感触是,他人的性格怎么那么好,面对世界能清晰的知道自己该如何做,面对外界不会分裂。像我外出,面对外界就容易分裂,循规蹈矩的遵守着世界的规矩。
一些人能做到我恐惧、不敢做的事情,这让我很羡慕。我多么希望自己活得外放,能与外界的他人建立联系,而不只是大脑里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我写日记和学习心理学也是为了活出自己,让自己更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世界,能更好的抵达世界本质运行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