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到无求品自高
这里的原文为: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意思大概为:孔子有一天在感叹,他说我始终没有看见过一个够得上刚强的人。有一个人说,有嘛!申枨,他不是很刚强吗?他说申枨这个人有欲望,怎么说是刚呢!
一个人有欲望是刚强不起来的,碰到你爱好的,就非投降不可。人要到“无欲”则刚,譬如说,这个人真好!真了不起!就是一点毛病,爱钱。既然他爱钱,你拿钱给他,他的了不起就变成起不了。你说这个人品德样样都好,就是有一个毛病爱读书,遇到懂得手段的人就利用他了,什么都不和他谈,专谈书,他就中计了。
所以真正刚强的人是没有欲望的——无欲则刚。有一个学生要我写一副对子,我送他八个字。上联是佛家的思想,下联是儒家的思想:“有求皆苦,无欲则刚”。如果你说什么都不求,只想成圣人、成佛、成仙,也蛮苦的呀!所以有求就苦,人到无求品自高,要到一切无欲才真能刚正,才可以作顶天立地的人。
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
二、内讼、自省
“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用白话文翻译过来是: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人,能随时检讨自己的过错,而且在检讨到过错以后,还能在内心自我审判。怎样受审判呢?就是如何善用理智平衡冲动的感情。这是学问的基本;也是中国文化儒家情操的中心;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随时会碰到,而无法避免的事。
例如吸烟的人,戒烟非常难,看见了烟,理智告诉自己要戒,然而手下意识地会伸出去取烟。其实人生随时随地都是如此,每个人都有理智,都很清醒,有的事不愿做,但欲望一起,就压不下去,理智始终克服不了情欲。所以孔门儒家的学问重点,在于内讼和自省,自己在心里审察一番。孔子在这里就讲到,他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可以随时自己反省、检讨自己、责备自己的。反过来讲,《论语》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教导人们内知自省的方法与智慧,这是特别提出孔子讲作学问的重点所在。
《论语》赋予我的,是内省自知的力量
三、不迁怒,不贰过
这六个字我们一辈子都很难到。孔子也认为,除了学生颜回以外,三千弟子中,没有第二个人了。凡是人,都容易犯这六个字的毛病。“迁怒”,就是乱发脾气,我们都有迁怒的经验。举例来说,我们最容易迁怒的是自己家人,在外面受了气回家,回到家就会对家人发脾气。这便是迁怒了。其实并不是骂太太,是在外面受了气,无处可发,向太太迁怒。这就要讲到人生的修养与迁怒,一点事情不高兴,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不能反省自讼。尤其是领导别人的,要特别注意。
第二点最难的,“不贰过”。所谓贰过,第一次犯了过错,第二次又犯。等于我们抽烟一样,这次抽了,下决心,下次再不要抽,可是到时候又抽起来了。再犯同样的过错,这就是“贰过”。孔子说只有颜回才能做到“不迁怒,不贰过”这六个字,人们真能做到如此,不是圣人,也算是个贤人了。“迁怒”的意义发挥起来还很多,总之,我们作人做事,要尽量注意“不迁怒,不贰过。”
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物来说,了解不如爱好,爱好不如乐在其中。”
对于人来说,各有天生的禀赋:对于从事学业和职业来说,每个人又难以自由选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某种事物、某种学业若是有天生的兴趣,他就会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了解和掌握; 天赋是最好的阶梯,对于某种事物,某种学业若是有天生的秉赋,他就会甘愿为之追求,探索和实践。
兴趣和天赋所在,则是动力所在,则是奉献和成功所在。因此,选择学业和职业, 需要充分考虑与之高度结合,得之者则事半功倍,失之者则事倍功半。
培养好学的兴趣
五、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假如有人问,孔子的学术思想真正要讲的是什么?可以大胆地引用这四句话作答,这就是他的中心。也可以说是孔子教育的真正的目的,立己立人,都是这四点。
“志于道”,可以解释为形而上的道,就是立志要高远,要希望达到的境界。“据于德”,立志虽要高远,但必须从人道起步。换句话来说,是搞哲学思想,据于德是为人处世的行为。“依于仁”,仁有体有用,表现于外用的则是爱人爱物。“游于艺”,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
人生对于道、德、仁、艺这四种文化思想上修养的要点都要懂。这四个重点的前一半“志于道,据于德”包括了精神思想,加上“依于仁,游于艺”作为生活处世的准绳,是他全部的原则,同时告诉每个人,具备这些要点,才叫学问。如无高远思想就未免太俗气,太现实的人生只有令自己厌烦。没有相当的德行为根据,人生是无根的,最后不能成熟。如果没有仁的内在修养,在心理上就没得安顿的地方。没有“游于艺”,知识学问不渊博,人生就枯燥了。所以这四点统统要,后人对这四个重点都有所偏重,其实讲孔子思想,要从这里均衡发展。
这四点便是做人的境艺
六、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恭而无礼则劳”,孔子所说的恭而无礼,这个礼不是指礼貌,是指礼的精神、思想文化的内涵。所以不要认为态度上恭敬就是道德,如果有恭敬态度而没有礼的内涵则“劳”。换句话说,外型礼貌固然重要,如果内在没有礼的精神,碰到人一味的礼貌,则很辛苦、很不安详。
“慎而无礼则葸”,有些人做事很谨慎,非常小心。小心固然好,过分的小心就变成无能、窝囊,什么都不敢动手了。我们土话说“树叶掉下来怕打破头”,确有这种人。
“勇而无礼则乱”,有些人有勇气、有冲劲,容易下决心,有事情就干了,这就是勇。如果内在没有好的修养,就容易出乱子,把事情搞坏。
“直而无礼则绞”,有些人个性直率、坦白,对就是对,不对就是不对。当长官的或当长辈的,有时候遇到这种人,实在难受,常叫你下不了台。老实说这种阳性人,心地非常好,很坦诚。但是学问上要经过磨练、修养,否则就绞,绞得太过分了就断,误了事情。
这四点:恭、慎、勇、直,都是人的美德,很好的四种个性。但必须要经过文化教育来中和它,不得中和就成为偏激了,这四点也成了大毛病,并不一定对。太恭敬了,变成劳。我们中国人说:“礼多必诈”,像王莽就很多礼。太谨慎了变成窝囊。太勇敢了,容易决断,成为冲动,有时误了事情。太直了,有时不但不能成事,反而偾事。所以教育文化,非常重要,自己要晓得中和。懂得了这四点,就是每一个人反省自己个性的标准。
满招损,谦受益的中庸之道
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孔子说真正为学问而学问,永远觉得自己还不充实,还要改进。这句话后来演变成曾国藩他们经常引用的:“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学问有个很简单的原则,停留下来,就是在时代潮流中退下去了。所以不是进步,就是退步,没有停留在中间的。这个观念就是从孔子这句话来的。
“学如不及”,求学问要随时感觉到不充实。以这样努力的精神,还怕原有的学问修养会退失。如果没有这样的心情,懂了一点就心满意足,结果就是退步。大家要特别注意。尤其中年以上的朋友,对这句话更须要反省。有时我们看到许多中年以上的朋友,学问事业成就了,往往自认为什么都对了。事实上如不再加努力,就要落伍被淘汰了。思想也好,学识也好,一切都要被时代所淘汰。假如有所成就,而始终好学不倦,这才叫学问,才不会被淘汰。
八、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这个段落是整体上册中最喜欢的一段解读,非常精彩!
这句话很容易解释,很容易懂。可是这不止是文字的问题,要在这一生中行为修养上做到,实在很难。这里说孔子对于这四点,是绝对做到了。
第一“毋意”,(这个“毋”与有无的“无”字通用,不过在《论语》上以及古书的否定词,多半用这个“毋”。)这是说孔子为人处世,没有绝对的自己主观意见,本来想这样做,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他就会吸取并接受,并不盲目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第二“毋必”,他并不要求一件事必然要做到怎样的结果。这一点也是人生哲学的修养,天下事没有一个“必然”的,所谓我希望要做到怎样,而事实往往未必。假使讲文学与哲学合流的境界,中国人有两句名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还无法向人诉苦,对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无法讲,这都是人生体验来的。又有两句说:“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这也代表个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个人当中,还找不到一个是真正的知己。这就说明了孔子深通人生的道理,事实上“毋必”,说想必然要做到怎样,世界上几乎没有这种事,所以中国文化的第一部书——《易经》,提出了八卦,阐发变易的道理。天下事随时随地,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宇宙物理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物。我们想求一个不变、固定的,不可能。孔子深通这个道理,所以他“毋必”,就是能适变、能应变。第三是“毋固”,不固执自己的成见。“毋我”,替人着想,为事着想。这就是孔子学问修养的伟大处。
这里发挥起来,便要与别家的思想作一比较。如一般人认为高深莫测,甚至有恐惧感的佛家思想中有名的《金刚经》。这部书中也有四个类似上面所说的观念,所谓:“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在佛学中所谓“相”,就是形象或现象。我们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感觉到很痛苦、烦恼,总是被现象困住了。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无法做到“无我”。有我就有你,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烦恼。结果忘记了你也是人,我也是人,大家都是一样的。“大家一样”就是佛学所说的“平等相”。而孔子的四绝观念,也就是平等相
我们所有的痛苦,都因为自己“有我”而来的。如果我们手里拿了一件东西,别人需要时,一定舍不得给人,因为别人需要它时,也正是自己需要它的时候。假如能在这个时候,放弃了自己而给别人,就是最快乐的境界。将全副的我,摆到无我的境界里,才可以达到真的“无我相”。孔子的这四点,大概用佛家的这观念来相互衬托一下。实际上这四点是全部孔门学问的中坚,所以孔子教我们学问修养,就要效法他做到这四点,“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未完待续···
这两篇便是《论语别裁》上册的全部要点摘要归纳了,整篇《论语》的信息量其实非常大,怪不得宋朝的赵普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供嚼字与解读的地方还有许多,奈何本渣精力有限,只选取不是大家过于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摘要了出来。上册搞定,期待下册。
2020年6月25日·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