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71 | 第七十二篇:如何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今天看了一本很棒的书,周岭的《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这个作者之前完全没听过,起先根据“一般没听过的中国作者写的认知类书籍都不过尔尔”的刻板印象,不是很想读这本书,查了一下豆瓣评分居然还挺高:8.3。

这倒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看完之后,感觉评分和实际水平还是挺匹配的。最大的感受是虽然书里作者提到的几本书,我几乎都看过,但是作者却能产出条理清晰,有理有据的知识晶体,而我自己除了做了笔记,又有多少是真正实践的呢?毕竟知识和信息存在的意义不是被知道,而是被使用。

整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内观自己:介绍了一些脑科学知识和认知的一些基本概念;第二部分是外观世界,主要介绍了如何提高专注力、学习力、行动力和情绪力。最后是作者本人具体的实践方法:早冥读写跑。

第一部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几个基本概念:

作者认为有四条认知规律,是耐心的倍增器。

  1. 复利曲线:即价值累计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到达拐点后就会飞速增长。
复利曲线
  1. 舒适区边缘:个人和群体的的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留在舒适区就会停止。
舒适区边缘
  1. 成长权重对比:即学习后的思考、思考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该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从权重上看,该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
成长权重对比
  1. 平台期:学习进展和时间呈现波浪式上升,而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线性关系。
学习曲线

大脑的天性是尽量少动少思考,以减少能量损耗,而这些就造成了我们天生缺乏耐心。但是这四个认知规律让我们在面对长久的冷寂和失败时,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在别人放弃的时候,继续选择坚持。

第二个概念是模糊和感性,这两点都是潜意识自带的系统配置。

所谓模糊,是指为了更好的适应生存,大脑进化出了意识分层,潜意识负责生理系统,意识负责社会系统,而这就带来了一个副作用——模糊,因为潜意识处理信息的速度大大的快于意识,所以有时会造成大脑的混乱,导致人们常常做着自己不理解的事情。比如明明应该做作业,却刷抖音刷的不可自拔;明明知道担心无用,又忍不住陷在焦虑里。

多做高耗能的事可以消除认知模糊,比如学习的时候专注在可以理解的难题上,或者稍微努力一下就可以作对的错题。拆解烦恼,接纳自己,可以消除情绪模糊,不让自己受困于消极情绪的影响,比如恐惧、焦虑、担心等等。

感性,简单来说就是“相信自己的感觉”“凭感觉做事”。因为潜意识的无比强大,在不知不觉间能帮助我们收集到很多自己没注意到的细节,比如自己不喜欢的气味、喜欢的颜色、对方笑着时的表情都能左右我们对一些事情的好恶。如果可以捕捉这些信息,就能利用潜意识做出真正想要的选择。

捕捉感性,要多关注最触动自己的点,深入发掘分析,就会有丰厚的回报;脑子里总是不自觉跳出来的重复念头,有意识的去审视,可以让自己更平和;无意识的第一反应;梦境;身体的反应,如果总是生病或者引起身体不适,排除生理的影响,是不是还有心理的影响;直觉,接纳一些来路不明,但自己就是愿意去相信的感觉。

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提升学习力。作者认为主要包括7点:匹配、深度、关联、体系、打卡、反馈、休息。

这部分每个点都写得很精彩,但这里特别想写的是体系。作者认为,照搬别人的知识体系对于提升自己的认知是没用的。作者引用了万维钢老师的一段话,最经典的是最后一句“不是说实用的知识才是知识,只有当知识能够帮助你做事及决策的时候,它才是你的知识。”比如当我了解了一个新概念,在众人面前夸夸其谈,这个概念如何牛X,如果惊天地泣鬼神,这并不是我自己的知识,我只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只有当我把这个知识在实际的工作学习中用起来,或者可以利用它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它才是我的知识。

现在是个信息冗余的时代,每天都有无数的信息扑面而来,我们不可能接纳所有的信息,学习所有的知识,那样就陷入了“追求形式完整”的误区。在学习之前要问问自己的潜意识,哪些信息和知识对自己是有触动的。人的能力无法跳跃发展,只有在现有基础上一点点向外扩展,而扩展的最佳区域就是舒适区边缘。大脑中已经存在的点才会让我们产生触动,所以学会寻找触动点,才能在已有的基础上一步步“开疆扩土”。

触动

当然仅仅触动还不够,看完一本书感慨一句“这本书好有道理”,然后把它束之高阁,这只是假触动,只有触动+连接才能把知识强化为自己的。这种连接主要有三个表现:

  1. 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解释新知识。

  2. 在需要的时候能够顺利提取,提取不出来的知识就是伪触动。

  3. 在生活中经常使用或练习这些知识。

简单总结,高效的学习就是学你所用,用你所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 71 | 第七十二篇:如何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