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大题

导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

2.马克思主义创立过程中的作品和地位。

《共产党宣言》标志马克思主义问世。

《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资本论》《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现代意义。

  • 如何理解物质观:
  1.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 物质是世界的唯一本原,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 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 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1.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既矛盾的共性,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4)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中国共产党利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不断前进。因此,掌握这一原理,对于建设我们的国家有着重要的意义

5.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

1.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原的问题,即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形成了唯物和唯心的根本对立)2. 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人能否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同一:可知论;不同一:不可知论)

6.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一般指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们能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二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能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7.人工智能能不能取代或超越人类?

     不能超越,人工智能目前虽然在某些领域表现出了强大的能力,但是其和人类智能之间的本质差异还是存在的。目前的人工智能只能在有限的领域内进行特定任务的处理,而在广泛的社交、情感、道德等方面的理解和处理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人工智能虽然有可能在某些领域中取代人类智能,但在其他领域中却难以超越人类智能。

此外,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之间的一些本质差异包括:人类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创造能力,能够理解和应对多样化的环境和情境;人类智能具有情感和价值观念,能够做出道德决策;人类智能可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灵活的决策,而不仅仅是遵循预定的程序。这些差异表明,人工智能不能完全取代和超越人类智能,两者应该相互补充。

8.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量变和质变具有辩证的关系: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必要准备,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二,量变和质是相互渗透。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或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它告诉我们,只有脚踏实地做好量的积累工作,循序渐进,才能最终达成事物质的飞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必将事与愿违。对于不好的事情,要做到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9.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深刻内涵。

     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络的环节。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辩证否定观的意义是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用过自身的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

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10.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为认识的基础:实践为认识的来源,实践为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为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为认识的最终目的。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为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11.实践的本质、特征、基本形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________①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主体借助于一定的工具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客体的物质活动)

②特征: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③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科学实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准备性和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实践除了以上三种基本形式外,还有一些非基本的实践形式。如教育活动、体育活动、医疗卫生活动、艺术活动、服务行业的服务活动等。

(2)________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综上所述,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都是实践的。

12.实践为什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这就需要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以判定它是不是真理。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自称自己正确,客观事物本身无所谓正确和错误,即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实践。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作为人们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能够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如果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认识被证实了,就称之为真理性的认识;如果失败了,且不是由于认识之外的其他原因引起的,那就是错误的认识。

13.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

  • 真理: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应,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真理的三个属性。

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一方面: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另一方面: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一方面: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另一方面: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

  • 意义:

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但是,它又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认识,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2、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创新。与时俱进,最主要的就是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始终在向前发展,理论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前进而发展,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3、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品质是与时俱进,不是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而是要科学地反映人类在实践领域和认识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及时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从中得出新的结论,提出新的观点,发展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有力地证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原理,指导我们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即一要坚持,二要发展。

14.真理的属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

其一,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其二,真理的客观性还在于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是客观的,又是绝对的和相对的。

1.真理的绝对性

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同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

第二,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真理的相对性

第一,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这种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是受条件制约的,它需要进一步扩展。

第二,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就是说,真理性的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是受一定条件制约的。

15.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1.真理和谬误的含义

真理指的是既与事物的表面联系、事物的现象又与事物的内部联系、事物的本质相一致的认识。认识和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这是真理最根本的规定性。

谬误指的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

2.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的对立表现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真理与谬误是相互排斥的,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就不能是真理,真理和谬误不能混淆。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否定的,否定了真理必然导致谬误,否定谬误才可能达到真理。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互相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真理和谬误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6.请结合任命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解。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是要强调人民和国家密不可分的关系。它的具体意义有以下几方面:一,国家的主人是人民。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二,国家的根基在于人民。国家的长存与兴衰取决于人民的面貌和力量。三,国家就是人民的集合体。代表人民意志和利益。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创造活动中国家不断更新和发展。五,人民与国家紧密相连。只有人民得其安宁幸福,国家才得以繁荣兴旺。综上,关键在于弄清人民与国家的本质关系:人民是国家的主体;人民是国家的存在基础;国家是人民合作奋斗的结果。只有贴近人民生活,服务人民需求,才能凝聚人心聚拢人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一旦割离人民根部,国家将失去精气神。要贯彻"江山是人民建造的,江山是为人民服务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针。

1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社会意识的分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1)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3)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通常滞后于社会存在;

(4)社会意识诸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社会意识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完全同步。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一脉相承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观上的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的基本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坚持社会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观点,结束了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坚持了真正辩证和彻底的唯物主义。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总体反映。它包括动物的意识形态和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等。社会的意识结构建立在社会的经济结构基础之上并受社会的政治结构制约。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结构、特点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大题_第1张图片

18.群众、阶级、政党、领袖的关系。

A.群众是划分阶级的B.阶级通常是由政党领导的C.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D.环环相扣、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之间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首先,群众作为整体,在有阶级的社会中,是划分为不同的阶级的。各个阶级由于他们所处的经济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同,他们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也不相同。其次,阶级作为整体同样包含不同组成部分。而一个阶级的政党通常由该阶级中政治上最积极的分子所组成,因而成为该阶级经济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政治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最后,政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也需要有其领导者,政党是由领袖人物来主持的。

19.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在社会这个有机体的无数矛盾中,起着本源的总制动作用的那个矛盾,也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社会发展的深刻原因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受这一矛盾制约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必然表现为阶级矛盾,表现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3、革命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反动落后的统治阶级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都不会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都会竭力反抗进步阶级的革命,千方百计地维护自己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进步阶级只有通过暴力革命才能达到变革社会制度的目的。

4、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汉语词语,现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5、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忠,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科学技术一旦转化为生产力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其作用大大超过了资金、劳动力对经济的变革作用。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20.商品的二因素及其关系。

    商品二因素的含义:使用价值和价值

  1.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仅有使用价值是不够的,它还必须是用来交换的,即具有交换价值。
  2. 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两种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按一定比例交换,原因在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在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只有本质上共同的东西,在数量上才是可以相互比较的。这种本质上相同的东西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价值。
  3.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商品的二因素之一,价值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的二因素的关系: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1. 从对立的角度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矛盾的,二者不可兼得。任何人都不可能同时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
  2. 从统一的角度看,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必须同时具有,缺一不可。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实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1.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及其关系。

  •     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含义: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 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实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2.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既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 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关系: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也是对立统一的
  1.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他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统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 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分别反应劳动的不同属性,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的相互关系: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二因素的决定条件。一方面,具体劳动创造出了能被人们所利用的具体形态,即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抽象劳动又创造了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成了商品具有价值的原因。

22.商品的价值量及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二者成正比。若其他因素不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23.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 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3. 作用:
  1. 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列;
  2. 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 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24.生产价值及其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的关系。(要修改)

生产价格是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25.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含义及其意义。

不变资本的含义:是以生产资料存在的资本。

可变资本的含义: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区分的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劳动者创造的。

  1. 含义: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结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2. (1)含义: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值,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把这一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结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依据。

26.剩余价值及其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的计算。

剩余价值,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由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剩余价值率是工人受剥削程度的准确表现,剩余价值率就是剥削率。

工人一个工作日的劳动分成了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再生产出工人劳动价值或可变资本的等价的劳动时间,称之为必要劳动时间,这部分时间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工作日的另一部分时间,即超过必要劳动时间的劳动时间称为剩余劳动时间,这部分时间的劳动称之为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剥削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量M= (一个工人一个工作日创造的剩余价值m/用于一个劳动力的可变资本v)*可变资本总量V

剩余价值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不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率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

27.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首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其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本身。再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都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更高程度,从而为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共同组织社会化生产准备了充分的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最后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本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统治,逐步建立消灭一切阶级、确保人人得以自由发展的联合体。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2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A、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B、从根本上解决了失业的问题 C、解决了垄断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深化和尖锐 D、消除了经济危机频繁的出现 E、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家兴办了私人资本无力兴办的、适应新科技发展要求的巨大新型工业企业。

其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突破了私人垄断资本的狭隘界限,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有利于缓解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再次,通过国家的收入再分配手段,使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和提高。

最后,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参与和干预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升级和优化,加快了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期末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