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 第1本书 《微习惯》

饭桌上朋友叫我点菜,我说“随便”


大脑是我的一切,华生。
身体只是附件而已。
                                ——阿瑟·柯南·道尔
                                《福尔摩斯案续集》

朋友叫吃饭,饭桌上朋友征求我的意见,想吃点什么?让我来点菜?我不假思索回答道“随便”。

今天的书还没有读呢,还没有输出呢。诶呀,还是等会吧,还有的是时间呢,我现在不太想看书,想干些其他的。

······

不知道大家都有过上述的经历没有,上述现象倒是经常发生在我身上。像盖斯老表说的,我没有实施行动,也没能实现计划,可能这并不是我的错,而是大都数人采用并认可的策略出了问题,这个被认可的的策略其实不是我的选择,是大脑的选择,是大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适合大脑的工作方式。


看习惯与改变中大脑的工作原理。

有研究者,针对习惯养成,把人类大脑分成了——潜意识部分和意识部分,也就是大脑的主动与被动。重复是(潜意识)大脑使用的语言。改变习惯的两个关键是重复和回报。

大脑对改变的反映很像不带转向助力装置的汽车一样,每次重复产生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计,但如果不断的重复下去,这些微小的变化会给大脑(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大脑喜欢效率,不喜欢改变。大脑很稳定,不易改变。因为改变会消耗能量,惯性下,大脑的耗能低。
上帝是公平的,我们不能只关注坏习惯的可怕,还应该注意到好习也是很神奇的。

专业人士是如何分析的,大脑中基底神经节默守陈规耗能小,是高效率的重复模式,是模式探测器。
前额皮层爱冒险耗能大,天生聪明,但不是个持久者,是对抗自动行为的防御武器。
要想建立一个新习惯的唯一方式,让基底神经节喜欢上前额皮层。

回答“随便”,排除对主人的客气,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我的大脑不想过多的耗能,因为对我来说点菜的事情好复杂,要照顾大家的口味,还要合主人的心意,比起只顾坐着享用餐食要痛苦复杂多了。
还有看书,要思考,做笔记,当然比起看电影大片,唠嗑,发呆要耗费大脑的能量多了。
原来这些都是大脑的特性造成的,不是我本来的用意。

要想行为变成习惯,意志力比动力更靠谱。

你可能感兴趣的:(2/100 第1本书 《微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