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觉得周围世界格外冷?】

世界不安全,别人不怀好意,你不能不一直一直保持着警觉——随时准备战斗的神经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你便感觉疲倦不堪、而从焦虑发展到抑郁,进而唤起孤寒感。

持有世界不可信的信念,决定了一个人先入为主的对于他人、对于环境的消极预期,而这样的预期经由心理学上的“投射认同”,达成预期的自我实现。想什么得什么,怕什么来什么。

在儿童期不安全的依恋关系中成长的孩子,原来那种“随时准备战斗”的高警觉状态,本来具有它的相对合理性的——一定程度地有助于个体的有效生存:比之不做准备就受伤,有准备总可以减少伤害,尤其是那种不规律的、无法预测的伤害。可是,一旦这种不信任为基础的防御(或应对)策略变为习惯,变为模式,变为不暇思索的反应首选策略,下意识地将之推广为普适的情形,后果可想而知了。

极端情形下,会是怎样的呢?

那便是极端不安全,极端防范,极端警觉,极端紧张,极端害怕,极端恍惚疑惑惊恐。换言之,精神病。

精神病人的心理过程,更加显得不可理喻。他们将自体(即自我)分裂为好自体与坏自体,而为了保全自体不受坏自体的污染、侵害,又将坏自体投射出去(到外部世界,或到他人身上)。结果他通过这样的分裂-投射保全了自己的同时,使得自己变成了“纯粹的好”与他人的“纯粹的坏”配成一对,实现了“外化”。他们因整合能力发展不起来,分裂-投射就成了必然的心理防御的选择。

在如此好坏分家,泾渭分明,容不得一丝一毫差池的情形下,个体的心理行为都是“精神质的”或“精神病性的”。即,最原始的防御,及其相关的体验种种:草木皆兵的,杯弓蛇影的,无中生有的,莫名其妙的,不可理喻的,惶惶不可终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你觉得周围世界格外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