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电影是造梦。
那这部电影,会是一场我愿意永远深陷的梦。
千与千寻
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千与千寻》,一部18年前的“老”电影。
很多人迷它,更多人爱它。
即使有人提出一句这场重映是不是在收割情怀。
底下的最高赞评论,却都是这种画风:
宫老和今敏的请随便来割!
一个讲少女历险记的故事,到底哪来这么大的魔力?
对于童年的肉叔来讲,它的魅力在于叛逆又大胆:
原来大人也会错,他们的世故圆滑,会让自己变成猪。
爸妈也会盲目:小女孩历尽艰难才救出他们,他俩却根本没发现自己经历了一场差点要命的冒险。
最让人困惑的是——
原来不是所有的冒险,都会遇见善意。
哪怕是互相表白了心意的主角,结局也不一定是“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到长大了,我才终于能确定:
《千与千寻》,根本就是一部关于离别的成人童话。
以“保重”开场,以“再见”终结。
表面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讲到最后,却能触动万千早已长大成人的孩子心上。
以下有剧透,但读完之后再重看片子,会更有趣
离别
故事的高潮,起于一场静止。
三分钟,银幕上只有安静的纯音乐,伴随着脚步声、衣服摩擦声、和水声在流淌。
千寻忐忑地出发,经过一座又一座小岛一样的房子。
驶过一个又一个突兀地浮立在水上的车站。
看着天色渐暗,满车的旅客一个个地离开。
直到深夜,才终于到达目的地。
其实啊,肉叔小时候看这段的时候,觉得特别无聊。
但长大后再去回味,却觉得,这段实在令人着迷——
火车这个转变的象征,在片中跟千寻的成长被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上文所说的旅程,其实已经火车在本片中,第六次出现了。
头两次出现的时候,火车代表着“融入”。
分别出现在她看见汤屋,和去锅炉房求工作的时候。
到了第三到五次,火车成了“催促”。
每次响起的时候,失去了姓名,却更有主见的小千下了某个决定:
好好工作、要拯救爸妈、决定逃离汤屋。
到了最后两次,汽笛声成了“庆祝”。
庆祝千寻成了一个不仅有意愿,还有能力去保护别人的小女孩。
火车,或与它相关的声音,每一次出现。
都标志着千寻变得更成熟,更能独当一面。
直到最后,白龙要求她:
在出隧道之前绝对不可以回头
于是千寻就这样头也没回地一路往前,结束了这场华丽冒险。
小时候不懂,为什么这段路一定要她一个人走,还被要求不能有半分不舍。
长大之后,才有点get到。
那段隧道,是她的最后一段考验。
也是白龙能教给她的最后一件事:
人生这场旷日持久的冒险,要想好好地往前走,离别的时候,就不能回头。
成人
《千与千寻》里的世界,我们总觉得很可爱。
因为它不仅杂糅了东洋的巫术和西方的魔幻。
纸人式神和魔女契约印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来自神道教的思想——泛灵论。
日本有句俗语:
一粒米上有七个神灵。
这句话不仅是在比喻神明无处不在,更是在拟人化那个世界中的万事万物。
因为自然万物都是有灵的,人类也是自然的一部分——
那当然,人就会有可以跟其他生物互通的部分。
所以,我们可以看见一只青蛙紧张地吞口水。
也可以看见温柔英俊的白龙,充满兽性的一面。
每个人都有柔和的一面,也都有原始野蛮的一面。
把这句话诠释得最好的,就是片中满脸皱纹的“成熟”代表:
那对魔女双胞胎——汤婆婆和钱婆婆。
第一次看这部片,出于汤婆的拜金,你也许会觉得她是个野蛮霸道的老板娘。
感动于钱婆的亲切,她就像个温柔的田园巫女。
但当你长大了再看,就会发现,恰好相反。
名字代表着温暖的汤,其实一直都很暴躁。
却很像人,很亲切。
她会把自己的孩子宠成一个不会站立的巨婴,同时也会信守誓言给每一个想工作的人工作。
而名为钱的另一个巫女呢?
她几乎没有露出过弱点。
连自己被偷了东西,她也能利用这个机会诱拐走汤的孩子和分身。
比起汤婆婆,钱婆婆其实更像一个深不可测的魔女。
因为想彻底地区分开这两姐妹,肉叔全程都非常仔细地在找不同。
最后却只能发现:她俩没什么不同,除了——
手上戒指的戒面,偶尔会不同。
左边是汤婆婆(宝石),右边是钱婆婆(圆珠)
为什么说偶尔呢?
因为她手上的戒指,会随时变化……
最明显的是这一段,她把小千抓来伺候危险的无脸男,好从他手上掏出大把的金子。
在她心狠手辣地把小千推进房间后,喝住手下的时候,手上的戒指是宝石面的。
可没过一会儿,当她终于按捺不住,出手对付冲出走廊的无脸男时,戒指却变成了圆珠面。
想了许久,觉得这部宫崎骏的成熟之作,应该不至于出现渲染失误这种低级错误。
本着动画电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的“无中生有”——
在画师下笔之前,只有白纸。
换句话说,一切画面都是有意的安排
那,汤婆和钱婆,会不会就是同一个人?
所以她们手上的戒指,才会在相连的镜头里变得那么快,因为那些是暗示了主人内心中,善意还是恶意占上风的魔法戒指……
所以她才会在嫌弃汤婆时髦的时候,自己却和她穿得一模一样……
所以钱婆才可以在这个“不工作就会失去魔力的世界”,隐居在田野中……
这些脑洞,都是不负责任的推测。
比起这个更让人觉得捉摸不透的角色,是这个代表了寂寞的——
无脸男。
不是误会,没有放错图。
在后来的一次重看中,肉叔发现,在他悄悄跟着千寻现身的这个画面里↓
如果留心听配乐:背景声里,似乎有一声轻轻的猫叫……
这不仅代表了无脸男对千寻微妙的好奇心,也引出了一个让全世界儿童都困惑了很多年的问题:
无脸男,为什么偏偏就看上了千寻?
在肉叔看来,这不是主角光环——
他在寻求与人的联结,而之所以一开始找上她,是因为唯有她“看见”了他。
于是他跟着这个第一个注意到他的人走,进了汤屋。
不想分离,所以千方百计地去讨好她。
可惜的是,千寻还没有成熟到学会委婉。
再次跟土豪无脸男相逢,她问了他三个问题:
你从哪来?
你家在哪?
有爸爸妈妈吗?
这都是在问归处和来路。
而他全都没有,才会被这三个问题问得把脸埋入身体。
喃喃地说:寂寞。
他不是非得千寻不可的,只是需要有人需要他。
所以当无脸男最后留在了钱婆的家中,我们也不会遗憾。
“成熟”是需要“孤独”的,这让我们安心。
童话
《千与千寻》是童话。
能读懂它的,却不会是真的儿童。
小时候只会觉得海上的火车真美。
长大却会因为一句:
只要下雨,就会变成海的啊
而开始发散地想:
那是不是在说,所有火车经过的车站和小岛,其实都被雨水填成的大海互相隔绝了?
真是寂寞啊。
但哪怕主题带着惆怅,他的片子却总是哀而不伤的。
你不用描绘命运,你可以去描绘愿景
在吉卜力的工作室,剧本和分镜是同时进行的。
所以许多场景,在被描绘出来的时候,并不是为了如何推进剧情和节奏,而是为了传递感情。
每一秒的安静放空,没有别的目的,更不在埋什么线索。
就是想让角色的时间充满诗意地流淌,触动观众。
这是在越来越多以快节奏和彩蛋多取胜的商业大片里,找不到的。
因为宫崎骏作画的原则,并不出于逻辑,而出于情感。
所以这片里的所有善意和生命,都被小心翼翼地保护着:
千寻想帮助臭烘烘的河神,于是得到了整间汤屋,暖烘烘的加油打气。
青蛙哪怕被吃进肚子里一天,被吐出来的时候,连裤兜都还完整无缺,一入水就活蹦乱跳。
而犀利的纸式神把白龙割得遍体鳞伤,一片片狠砸在千寻身上的时候,却连一道血痕都没有留下来——
她当时只是想保护他。
这些所有的细节,我们小时候看,也许并不会发觉。
却能在那些放空的安静里,回味出一些细小的触动。
小时候看它,像玩儿万花筒。
有一种安静的绚丽。
长大之后再看它,感觉就像——
有人用小锤子凿开了成熟又冷漠的世界一角。
从外面带着阳光探进头来,对你说:
还不出来吗?
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亮了。
编辑:邓布利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