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的意识里多多少少都会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无形的浪费我们很多精力和金钱。若我们能早日认识到这些误区,很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今天我就按照我的一些经历给大家分享一下,关于财务人考证的4个常见误区的一些看法。
根据环境选择考证
如果我短期内不可能做管理会计岗的话,我认为还是先考职称类的证书,这样能够跟环境相匹配,毕竟我现在做的是核算。
你说这种理解对吗?
我想说的一点就是,你会一辈子干核算吗?
你到了35岁,甚至年龄更大的时候,还在做核算,这样发展下去,职场空间就会越来越窄。
我们举一个很现实的例子。
我前一阵遇到一位将近40岁的男性朋友,是在杭州遇到的,还有一位北京40多岁的财务总监。
他们都是同样的情况,就是他们现在管理的东西还是以核算为主。
他们问我,应收款怎么走账?这个税应该怎么走账?
我觉得如果你到了一定年龄,还天天纠结,核算到底怎么去做?个税应该怎么核算?甚至于怎么签合同能够让税负稍微降低一点?有没有享受高科技或高新技术企业这种税收优惠。
你天天琢磨这些而不去琢磨如何通过数据看到管理的一些本质的话,就有些晚了,离职场困兽就不远了。
我个人觉得,这种情况对职场转型和晋升都是很大的屏障,所以说根据环境来选择考试,除非你是在事务所,你必须要考CPA,否则的话,根据环境来选择考证就有点局限,或者说是看问题眼光不够长远,希望大家能够理解我的意思。
考试越难含金量越大
我们很多人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越难的考试含金量一定越大。
就像有人就觉得,我这辈子必须爬一回华山,爬一回泰山,那我就怎样怎样了,其实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CPA是目前最难考的证书,没有之一,它的含金量确实也很大,这毋庸置疑,但是我们还要看含金量是针对谁来说的。
如果你去的是事务所,尤其有签字权,甚至要往更高level走的话,有CPA的确是有帮助的。如果你不去事务所,并不见得对你就怎么样。
所以说,你到底要不要考CPA,关键要看你的诉求在哪。对于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一个诉求,是能够有一个比较好的平台以及稳定的收入,能让我们有继续生存的可能。
在这种诉求下,我们通过证书来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帮助我们掌握更多工作环境中要用到的知识,然后通过落地实际再指导我们更好的学习,从而进行相辅相成的职场发展。
对于职场发展,我的老师当时跟我说,你要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所以说,我们的学习内容和职场发展必须正相关,甚至密不可分,而不是依据考试难度来判断学与不学。
管理会计待遇好
管理会计的确待遇要好一些,但你要说有多好、好的已经没头了、达到几倍,这是小概率的。
整体来说,管理会计从业者的待遇肯定会高于核算会计,因为它体现的价值和它的含金量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这种理解是正确的。
考证要先职称
有不少财务朋友会有一种想法,就是考证一定要先考职称,应该先考过中级会计师或者CPA,然后再考虑注册管理会计师,考虑CMA,其实这样理解不见得正确。
为什么说不见得正确?因为哲学说过没有特别绝对的东西。
如果你要把这些证书同时考下来的话,其实并不见得要求你把时间管理的特别好。因为现在有些考试已经从以前比较繁重的背书慢慢转变成理解和发挥。
比如说像我当年考CMA,如果有些题你就是死记硬背,那么不见得满分,但如果你答了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同时把自己的理解又答上去,甚至还加了几个自己的经历,写成一种小的情景案例,那你有可能会得高分。
CMA对考生的综合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贯穿的这种逻辑性是要求相对高的,或者说是对考生的一个综合要求,而不是简简单单的死记硬背。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考证先职称的这种思路不见得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