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氏故事

戎氏故事

作者: 戎仲文(戎安元) 戎秀荷

整理:戎强

补遗:戎美川


前言

山西省定襄县戎家庄从明洪武二年起至今五六百年的历程怎么走过来的?发生过什么大的事情?先辈们遭受过什么大的灾难?有过什么大的工程建设?后人理当关注,但有根据的资料并不多见。现在能见到的有:乐楼里修三顺渠的碑、黑山沟口子有修吉顺渠的碑,娘娘殿原先有过一块碑也早已不见了。传说光绪三年、民国九年这里是大旱之年,但灾情程度和后果都不清楚。还有传闻张二娃、刘窄沙引兵抢夺民财的故事,但具体内容、政治背景都不清楚。总之,从前的不少大事,后人应当知道,但我们却无法知晓,颇感遗憾。这些憾事启示了我们对当今事情的重视。20世纪的中国是大变革的时代,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崩溃、清代的灭亡、民国的兴起、八年的抗战、民国的垮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都发生在这个世纪。特别是1937年以后的战乱和经济变革同戎家庄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们感到有责任把它整理写出来留给后人。在这惊心动魄的历史背景下,政治风云铺天盖地,人离本土,贡职异地,自不为奇。1980年以后至今,中华大地可谓风平浪静,我们这些经过战乱幸存下来的贡职人员,亦告老休息,在外的游子实现了多年来想回家看看的愿望。回首几十年,自己虽成秋风黄叶,家乡倒是好像变年轻了。有了通畅的公路和稳定的电力供应,偏僻的山乡终于露出了曙光,从而引发了我们对今昔想比的思忖,把它写出来作为我吗怀念家乡的见证。为此,由戎安元、戎秀荷参加,戎仲文执笔写了本材料,材料包括1937年前的概略情况和家谱的情况。不过写在纸上的东西,不能吃不能穿,还得谨心保存,因此它不是人人所爱,但有的人认为是有用的。人非草木,不能忘本,不知道过去,就不懂得现在,特别是当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以后,便会懂得历史文化遗产的可贵性。假如百年之后,人们想要知道日寇侵略戎家庄的真实情况,这个材料可以帮助你作证。当然,有些有价值的东西可能因为没有发现而被遗漏,已写出的材料中有的情节和观点也不一定完全正确。总之,差错难免,寄望于后人续作。

戎仲文于1997年12月15日

第一部分

家谱的几点情况

一、家族发展简况

据传明洪武二年(1369年)定居戎家庄的第一代先祖是戎居整。清乾隆20年,戎家庄立一祠堂(村民称云房)。祠堂的始祖是戎居整。据戎满清留的家谱序中说:“南庄寺塔碑记找出我始祖原名守拳,因明末清初变乱失传,改名居整。”1937年后的战乱年间,祠堂屡遭摧残,壁上所排列的世系墨迹随之消失。现在有的人家可能保存有自己小股世系底子,但无全村的完整的世系排列档案,这里无法全面详述。传统钓说法是居整生有四子,排行升、雷、鸾、凤,升居河南坪,鸾归马邑县,现居本村的戎姓,即是雷和凤的后代了。世系的发展和其他事物一样,发展是不平衡的。20世纪30年代,家族中的第十二代健在老人有四位,而发展快的已到第十七代,一般是第十五代。这个时期,人们道德观念仍是封建性的、家庭的组合,以大家庭为荣。当时,全村有500多人口,120多户。从1937年到1950年,村里人口有大幅度下降,减少198人,其中革命烈士10人,地雷炸亡3人,为避免日寇杀害而长期在山窝铺苦度年月导致疾病缠身,1943年到1944年一年多时间内病亡84人,各种原因出走的63人,外地工作外地安家22人,其他4人。另一方面,这个时期出生率特低,1940年到1944年5年时间,只出生8口人。1950年后人口有所回升。1980年后,人口又趋向发展趋势。1985年全村人口775人,235户,每户平均人口三口多一点。其原因一是观念的变化,大家庭不再盛行,男女婚后不久就另起炉灶;二是国家的计划生育有所约束。此外,早年从本村迁居外地的人口,也不在少数。除零散的外,现知聚居的有朔州、平鲁、榆次、介休、忻州、阳曲、平山、窑泉、段家庄等地。

家族中没出过什么大的显赫人物,清代移居外地的两户人家,老人们说起来觉着是戎家的光彩。一户是十二世(必应)移居介休神湾村,后来成了介休城东门外土财主之一。民国年间,在箭头坟竖过一块光宗耀祖的石碑。1937年以后,该大家庭已破产。另一户是第十二世戎必慧,在清咸丰五年移居忻州牛尾庄,其十四世戎志俭在清宣统二年中举人,民国年间在戎家庄箭头坟也竖过一块光宗耀祖的石碑,并在戎家庄祠堂大厅门栏挂过一匾,匾上楷书金光闪闪斗大的“文魁”两字。动乱年间,牌匾已毁。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戎子和曾任过中央的财政部长。此人可能是有河南坪姓戎的迁返平鲁的后代。

家族的发展中,怀疑有失传断代的问题。其疑点:一是有的旧碑上有先辈们的名字,但家谱上没有;二是第一代先祖戎守拳改为戎居整是因战乱失传而改的,此说法不太可靠;三是屋子湾祖坟地竖着一块石碑,此碑是十三代孙戎尚亮、凤鸣、忠国、荣国、全有、*国六个人立的,年代是嘉庆三年(1799年),这六位十三代孙和咱们现在所知的十三代孙相比早70来个年头,即相差两代人;四是从居整起到现在的时间和实际辈数相比较好似辈数少了一点。当然,完全按20多岁娶妻生子来推算世系的发展也需斟酌。因为家族的发展也同其他事物一样,不可能是直线发展,发展是有曲折起伏的,家庭有贫有富,娶妻得子也有早有迟。这里举几位中国历史上名人的世系可参考:孔子、孟子两位圣人的家族档案保存比较完好。孔子后代的世系,平均32岁左右,孟子后代家世平均31岁左右,诸葛亮家世平均37岁,岳飞的家世平均40岁。所以说,单靠20多岁为一世的推算需斟酌。

二、戎居整原籍究竟在何处?

居整原籍,多年来人们的说法是“山西洪洞马邑县圪针沟大槐树底下来的”。十五代孙戎满清的笔传中的说法是“……大明洪武二年治国安民,从山西省洪洞县马邑县大槐树底下,集中了青壮人民各处安民。我祖先戎守拳从那里迁移至本省定襄县东山后……”。这里首先肯定先辈们是完全懂得“水有源,人有祖”的道理,所以对自己先祖的来迁代代相传。但是,这个传说是有误的。误就误在把马邑与洪洞两个不同的地方笼统地串在了一起,这容易使人理解为两地在一起,好似隶属关系。戎仲文与1985年6月去过洪洞,在洪洞访问了不少男女老幼,没有一个人知道有“马邑”二字的地方,问起大槐树倒是人人皆知。其实,大槐树就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古大槐树已去世,现在提到的槐树是第三代。原古大槐树处建一碑亭,亭中竖一座高一丈零五、宽二尺四多的石碑。碑阳镌刻《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书大字,碑阴刻有简述迁民事略的碑文。此地已属文物保护单位。

洪洞和古槐已亲眼目睹,马邑究竟在何方需落实,后来在翻阅《中国历史地图集》,发现隋代地图的北方有个马邑,并在其地名索引中记载着“马邑”(今山西朔县),尔后又访问了朔县呆过的人说,朔县是有个马邑,旧城墙残迹还存在,现可能是个“镇”,离神头不远,这就证明马邑不在洪洞而在晋北。这样,戎居整的原籍就有了着落。此外,还有几点可信的证明:(1)戎居整所生四子,排名升、雷、鸾、凤,说是鸾归马邑县。鸾归马邑县的说法本身就意味着祖籍是马邑的,其关键在于“归”字,即应该理解为返回的意思。(2)平鲁县花圪坨村戎占西为家谱事,曾给戎家庄来过信。其信中介绍的序文中说:“……好寻戎姓,始居大同府朔州马邑县,自大明洪武年间,迁居太原府忻州定襄县胡桃都上二甲峪内河东,因姓名曰戎家庄……”。另一段说:“升居河南坪村,生一子仲永。第七世孙景龙回戎井沟(花圪坨)。我们就属于升的后代了……”。(3)村里长者们说过,原前头坟东边(即现在戏剧舞台场地的东侧)有过一块小石碑,上刻“我祖原居大同府,后大明二年迁来”。

综上所述,戎居整的原籍,可肯定是晋北马邑人。那么为什么传说中又挂上洪洞呢?因手头无确切史料,现只是根据时代特点来作点分析。戎居整迁居戎家庄,可能不是直接从马邑来的,是通过当时官办的移民渠道来的。有史料说,明初为巩固其统治和发展生产,采取过移民屯田的措施。移民对像中,有一条是把人口密度大的移往地多人少的地区。当时,晋南的经济及人口发展较好,各地区不少难民流入晋南。所以当局把地处交通要道的洪洞作为迁民集散地,被迫从各处来的移民都到洪洞集中,强制性的分配安置地点。我祖戎居整可能就是在这个历史的背景下,作为移民集中的洪洞而后分配到定襄东峪的。这里再重复一句,这仅是分析。但愿后人能找到真实史料,替换这个分析的论点。

不过重点问题是戎居整的原籍,已落实在马邑。至于与洪洞的关系问题,在未找到真实依据之前,也可信可不信,它不是什么主要问题。

三、明代以前戎家庄是否有人居住过?

按说,这是明代前的事情,不属于家谱内的问题,但它又是人们乐于探求的问题。因而略提一点看法。明以前,东峪肯定有人居住过。这里气候宜人,又有源远流长的滹沱河。这是人们生存的天然条件。并有不少实际证明。(1)上坪里和下沟南,抗日战争前曾有几处无人祭祖的古坟。我村戎凤和盖房时,从地下挖出有类似“花甲”的古墓。(2)县电站在大沙地建大桥时,从桥东侧取土挖出不少北宋的钱币,有淳化、咸平、景德、熙宁、崇宁、元符,还有辽代天禄年间的钱币。实际上春秋我国前,定襄就已开发,随着定襄和五台的开发,东峪沿河早已有人居住了。

如果寻求古趣,赵家庄明堂砂,赵家庄如今没姓赵的住户,却有赵家的老坟。有传说赵家庄武本生在元帅坟弄到一个小金佛爷,被一个外地人用15元银币买走,人家拿到定襄卖了数千银元。这些传说是真是假,咱都没研究过。再如“下戎家庄”的传说,这也是个谜。

四、明代前戎家庄一代是不是无人区?

“常玉春萝洗五台”之说,大意是元末战乱不息,灾荒不断,常玉春流浪五台乞讨。一次在街头啃西瓜皮,有人故意踩过瓜皮,常玉春受辱,怀恨在心。后从军升为朱元璋的大将,征战到五台,谁说梦话“把五台人都杀掉”,传令一下,杀的尸骨遍地。赶他醒来收令停杀,杀界已到忻州属地“令归”。在这个故事的流传中老是和和家谱联系在一起。大概是因常玉春梦说五台把五台定襄人杀光了才迁民于此地补空的。不只是梦洗五台,河南武修武陟以西也流传有常玉春三洗怀庆府的故事。不过故事总归是故事,它不是历史,故事的真假成份各占多少,现难以澄清。但故事中所讲五台人被“洗光”的说法肯定是有夸大的。另一方面,也可看出明朝推翻元朝的战争中,五台、定襄的人民是受过一场大灾难的。中国北方的幽州北京、大同、雁门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五台定襄地处雁门关下,难逃战火。不仅常玉春梦洗五台,元朝灭金朝的最后阶段在五台定襄有过反复的厮杀,清朝进关镇压李自成的农民军也波及过东峪。

历史的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太平年间,山区是不被人重视的,战乱年间,山区是不被人重视的,战乱年间山区倒很吃香,往往是处于劣势或暂时处于劣势的一方,为了避开强敌,把山区作为据点,安营扎寨,积蓄力量,准备再战。敌对的另一方则采用各种手段,企图把山区毁掉,使自己的敌人五存身之地。这样两年拉锯,自然会给山区带来麻烦。总之,用15年的手段来改朝换代的大乱年间,兵灾、天灾、病灾交织在一起,造成人们的伤亡以及人口的变迁这是肯定的。但把人口完全灭绝是不可能的,山区有保存人口的天然条件,人们利用熟悉的山地,有对付敌人的一套办法。日寇侵华年代,反复施引了几年的残酷的篦梳式清巢扫荡,也没有把人们斩尽杀绝,而常玉春用一个作梦的时间就把五台定襄两县的人口杀光,这显然难以置信。另外有传说,戎居整迁来时,戎家庄就有人居住着,这个说法有待于证实。

五、自然地貌与经济特点。

我村的座落地山高谷深,薄土少田。但先辈们并不嫌弃,把它形象地描绘成一片风水宝地。山山水水,有不少吉祥动听的传说。(1)、把七角寨支出的山脉,叫做龙干,“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炎黄子孙崇拜它。风建社会用“龙”作为帝王的象征。所以先辈们把一起一伏的脑梁比作龙干。犁坪咀的一席平坦地比作桌案,河中心的一块孤石比作馒头,地滚沟石子比作一双筷子,高崖底河岸上有天然宝石,石人子凹的石人,比作卫士。(2)、屋子湾祖坟,称作背靠马鞍山,面对圣旨崖,脚踏水打锣(指沟里流水声)。还有轿顶山、公子帽子笔架山等美名。(3)、村前河中心有伏虎形的小孤岛,早年岛上有一小庙名娘娘殿,不知何年小庙被出岸大河冲毁。是这个小岛把河水分成内外两股,少部水走了内小股,大部水从岛外流走。老人们说,河水的这个流向,对移居外地者是吉祥之兆。戎家庄的山水地貌,从正北方(如白佛堂)登高遥望,才能真正看出它雄伟壮丽的景色,村后七角寨威震四方,村前八角寨通向太行,北面高崖尖顶天立地,左屏黑上崖严守门南。从七角寨延伸到河涧咀子的一股山脉,是活龙活现的一双“龙爪”。银光闪闪的滹沱河向一条御带围绕着“龙爪”向远方流去……”。

戎家庄一带的经济特点是宜农、宜牧、宜林,宜家禽。稻梁菽、麦黍稷、驴骡羊、鸡犬豕,(猪)这都是基本的食饲之物。1917年从外地引进水稻,1937年引进红薯,1970年引进红元帅苹果。还有一条全县比不了的优点,即海拔是全县最低的(600)米,气候温和,年平均10.8摄氏度。正因为自然赋予了这样的优越条件,才会有树木果类(上架)的特产,苹果宾果蜜水桃,香蕉黄杏香葡萄,柿子黑枣大红枣。这些都是营养价丰富的名贵食品。我们要下功夫栽树是一条致富之路,还有一条致富之路是工商业,可惜我们现在没有大的工商业,这是我们经济上的一个缺项,不过有滹沱河水和电力资源,有朝一日,工商业会出现在山区的。

第二部分

明朝至1936年前的情况

1937年是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全面侵略和我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的年代。这个时代,东峪是抗日根据地,人们的社会生活已打破了常规,进入了有时代特色的社会生活。根据这个变化了的情况,戎家庄历史的发展阶段,即应从1937年为界,划为前后两个阶段来探讨。从1369年(明洪武二年)先祖定居戎家庄以后到1936年(民国25年)的历史过程中,究竟发生过些什么大的历史事件,先辈们没给留下档案资料,可靠的传说也不变,个别事件有一点传说,又带有迷信色彩,即可信又难以全信。现在只能根据历史的演进,追忆一点情况,以补历史空白。总的看,以前这些年代里进化是有的,但根本性的变化不变。其原因一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私有)没有变,统治人民的政治制度没有变;二是东峪地处深山,没有公路,交通有其特殊的困难,与外部世界基本上是隔绝的,犹为封闭性的“世外桃园”而以农为本,代代相传。

一、小农经济代代相传

先辈定居戎家庄时是土地私有制的封建社会时期,其特点是农家小户主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养家糊口。这种小农经济,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其脆弱的一面。有的人家出了子弟,兵强马壮,善于经营,或者有别的生财之道,置放买地便成了村里的富户。但好景不长,红火几年或几十年便走下坡路直至破产。第一批富户的破产阶段也是后一批富户的兴起过程。因资源有限,每批同时并存的富户也就是三两家,大约百年左右或不到百年变换一轮。破产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弟兄们一分家各干各的,有的能干,有的不行,有的不勤而贪图享受,或者遇有人力难以抗拒的灾祸,这是小农经济脆弱的必然性。再说,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客观规律。村里富户的资产,除土地和耕畜等外,院内盖有大房住宅是富户的标志之一。先辈在戎家庄定居时,先居于河隆上和黑浪里,最早的大房院是里黑浪里的原戎亨来家住过的大房院,院内还有一个小阁楼。随着村里人口的发展,住户逐步由北向南发展。大房院也逐渐增加,至1936年全村约有13个院子有大房住宅。可惜,大部分大房在1940年10月27日被日寇烧毁。1950年以后,国家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大的变革,封建型的小农经济宣告结束,代之而起的是集体所有制下的农业生产关系。戎家庄的生产关系也自然随之而改变了。

二、先辈流传下来的一个故事

先辈的传言中说:“明末清初,变乱不平,其它不谈,光说咱沿河反乱。南庄村张二娃、刘窄沙带领匪军到处抢劫民财,我村人见匪军来了,四散逃走。我六世祖戎友背着四岁无父无母的侄子逃命,留下亲生子无人照管,被反叛杀死,去子留侄,积下阴功,后生五子玉、重、掌、贵、富为五老股……。后匪军被清军征伐太平。”这个故事证明在明、清两朝更替之时是震动了东峪。但故事中对“匪军”二字的缘由没有交代清楚,是一大疑点。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考虑,匪军并非从天而降,是有一定来头的,很可能和李自成农民军有关系,有几个情况可供参考。其一,农民军事清军讨伐的对象,明清两代交替的特点是农民军推翻的明朝,不是清兵推翻的明朝。农民军进北京后犯了腐化轻敌等重大错误,只待42天就被吴三桂和清军赶出京城。顺治便定都北京。当时的顺治只六岁,不能理政,实际掌权辅政的是他的十四叔多尔衮,多尔衮是一位有见识的政治家,是清代统一中国的奠基人。他为了稳定其政权,很重视范文程(四朝元老)等汉族降臣的意见。范文程告诉他,清朝不是跟明朝争天下,而是跟农民军争天下。于是,清廷便提出了“灭流寇以安天下”的口号,伙同吴三桂镇压了农民军。清廷把农民军称作“流寇”并进行了镇压,这和故事中所提“匪军”被清军征伐太平的说法是吻合的。其二,与农民军的活动和线路有关系。农民军没有攻北京的前十年里,陕北陕中的农民军就转移到了山西,组成36个营的兵力有过活动。农民军占领开封后,李自成乘胜进占西安,宣布建国,紧接着亲自率大军从龙门(山西河津县)飞渡黄河,攻克太原。立刻兵分两路,一路是河北,一路从山西攻克大同、宣化、居庸关直抵北京。1644年3月19日攻破北京。撤离北京时向陕西败退,李自成最后跑到湖南夹山寺削发为僧35年而死。从他进北京和退陕西的线路看,雁门关内的二州五县是会受到农民军影响的。据资料记载,五台县确有过农民军的活动。《忻州地区概况》一书中有句说:“清顺治年间,张还初、高山领导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五台与戎家庄接壤,有地缘关系,五台有什么传闻讯息和动荡,很快就会传到戎家庄一带的沿河村庄。同时在传闻中说,农民军高山镇守过闫家庄村后的曹家寨(因曹知县防御而得名),用石头抗击过敌人(清兵)……。《定襄县志》上提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义军二月十七日攻入定襄城,还任命了一个姓曹的为定襄知县。原知县为防御起义军而招募了三百多乡勇。五月二十二日省城来义军3000多人剿灭了乡勇,下午撤走,曹知县也同时随去。其三,历代统治者总是把反抗统治的义军称作“贼、寇、匪”。为其著书立说的知识分子,在正统思想的影响下,往往也是把义军称作“贼寇”等。《明史》中,对李自成也是称作“流贼”写的。

根据以上几点情况,我东峪一带也有过农民军的活动。故事中所提“匪军”,有可能是败退下来的农民军,败军成匪是常有的事。人常说,“胜者为王败者贼”。但故事中所提抢劫民财,六世祖戎友的儿子被杀等情节,究竟是哪家兵干的,还需打个问号。只因没有本地的确凿证据,农民军活动的真情难以定论。

三、近代(1840年开始)以后的新情况

1840年英国用鸦片和大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以后,中国便由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封建主义勾结起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运动。经历了太平天国革命、中日战争、戊戌政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军阀混战等重大事件。但这些事件,对偏僻的东峪来说,除加重苛捐杂税的负担外,其它牵动东峪的大事没有听说过。但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是有的。例如:

1、鸦片危害到东峪。鸦片从唐代起中国从阿拉伯进一点鸦片是用于配药。但从英帝用鸦片入侵中国后,洋烟便泛滥成灾了。清末,村民曾种过鸦片,后被强行制止了。到民国初年,戎家庄吸食鸦片的有十来人,有几家就是因抽洋烟破了产。同时,到过口外背洋烟的有十多人,贩烟者,有的真发了财,有的被缉住过监狱。1937年后背洋烟的不敢背了,吸烟人由明转暗延续几年后,基本上销声匿迹了。

2、洋货进东峪后,外国资本的侵入,其目的从中国人身上谋取暴利。但其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有了“官商合办”的民用性质的企业。后来各种各样的洋货也渐渐进了东峪,如洋布、洋袜子、洋钉子、洋火柴、洋汗烟(纸烟)、洋油(煤油)等。洋货价高,一般百姓平时用不起的。但这些东西确实比以前有了进步。没有火柴以前,民用取火是用火镰打火,用麻秸棍蘸上硫磺引火。当然,现在和今后会有更科学的东西展现于民。

3、办学堂,人类社会中经济是个基础,经济落后,文化肯定也是落后的。民国以前,村里没有学校。有条件的人家想让孩子会点书,就自己办学。旧社会叫私塾。读点三字经、百家姓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杂志之类的书,如《四言杂志》、《七言杂志》等,兼读一点孔孟之书。五四运动以后,全国提倡新文化运动,大办学堂。从此,戎家庄在原关帝庙的东侧盖起了一排房子为小学学堂,开始了白话文的教育。到20世纪的80年代,小学校址移到了戏剧舞台对面的新址。

4、放脚,女人缠小脚,大概始于唐末五代时期,到清代更有崇拜小脚狂。要知道脚要缠小,把脚骨头折断才行,“小脚一双,眼泪一缸”是极其痛苦的。

这种以损害民族健康取美的行为,是中国历史上最野蛮最愚蠢的表现之一。但要除掉这个千年的劣根还怪不容易。本来1917年已经开始提倡放脚,但东峪放脚更难更晚。查脚的来过东峪数次,一来查脚就吓得家长们领着自己的女孩东躲西藏。就这样,经过十来年的反复到1928年左右才算基本上停止了缠脚。最后一批缠脚的女人一直到二十世纪末还能看到个别的小脚老人在街头摇晃,绝迹的时间要跨入二十一世纪。

5、剪辫子。留辫子是清代的一项政策,汉族一向是把头发束在头顶上的。清兵破南京后下达命令十日内如不改成辫子,一律都“杀无赦”。当时,为抵抗留辫子,不知死过多少人。到民国以后,下令让人剪辫子,反而又抵抗剪辫子。为此,也是反反复复拖了几年才算剪掉。戎家庄有一位老人,至死也没舍得剪掉辫子,把辫子盘在头顶上,一直带到棺材里。可见想要摧毁一种习惯势力,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第三部分(1937—1987年)

一、战争年月,这里所指战争年月是从抗日战争到抗美元朝14年的战乱期间。

1、日寇侵犯戎家庄的罪行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一个月时间,日寇占领平津,分四路攻华北。攻山西的日寇,1937年秋进兵平型关的同时破茹越口进入关内,我军失守忻口,1938年春日寇占领定襄平川后,我东峪戎家庄一带已有吃紧感,就好像公子帽子山后边的黑云滚滚暴风雨就要来了。1939年6月20日(农历五月初四)上午,北坡河滩和虱子坪的山上山下人夫马匹,日本鬼子真的来了。消息传开村民蜂拥逃开,幸未伤人。这次来敌约三千余人,是从地滚沟出来的,第二天沿河而下退走。这是日寇第一次远距离的来犯,可能是带有试探性的。从这以后,日寇就不断来犯,施行了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抢光,杀光,烧光)。特别是1940年,坪上驻日寇后,和邻县的日寇驻军结合起来频繁地奔袭进犯我村。大股敌人的远距离侵袭至少在四次以上。1940年12月27日(农历9月27日)来过一次,是从五台东河上下来的日寇伙同驻坪上的日寇大烧民房而退。我村戎福才老太太就是这次被活活烧死在屋内的,戎家庄被烧掉的房子552间(73户人家的房子)。1942年2月24日,日寇从盂县方向经红桃梁来过一次,第二天从地滚沟退走。四区区长韩佑山和村民戎忠善就是被这次来的日寇打死的。1944年秋,积聚在五台石佛寺的日寇约六百来人,由东河上起沿路抢劫到盂县蔡家坪,从牛道岭返回石佛寺,在戎家庄河滩里休息过,有的日寇进村奸淫过妇女。此外,1941年至42年,日寇大扫荡时期,其铁蹄踏遍了我村的山山水水,如芦苇井、里上、白佛堂、黄楼脑、劈楼里、大疙瘩、南岔里、碓臼岩、窑脑子、大里梁、石门槐占、大沟占、白家脑等地,都有过日寇的脚印。

坪上驻扎日寇,先后有两次。第一次是1940年清明节来的10月20日撤退,祸害了八个月,临走时配合外来大股日寇大烧民房,从东河上烧起,一直烧到河南坪。(同前边说的烧房是一回事)。第二次来时1942年7月份来的,驻到1944年元月25日(农历大年初一)撤退。这第二次驻下来后,在坪上大寨和四寨修了两个炮台。炮台是附近村派民工,寇军押着民工修的。修成后,日军就驻在炮台上,吃的用的以及用的水,一切都是逼着民工往上送,更可恶的事用摊派或抓的手段,供应年轻美女,任其淫辱。坪上驻日寇初期,我村属于抗日两面村庄,即我方政府允许一面维持日寇,一面同我方联系。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我村变为抗日一面村庄,即与坪上日寇断交,不维持不进贡。这以后,日寇就把我村当做主攻目标,村民的日子就更难过了。白天黑夜说不定什么时候日寇就给你偷袭来了,一来就奸淫抢劫无恶不作。有一次作恶临走时,把我村的羊抢走145只,稍有不从其作恶就是刺刀。无奈,村民在山里修了窝铺,上至地滚沟、黄楼脑,下至七角沟、窑脑子,西至漆树沟、大疙瘩、南岔里以及白家脑、大里梁等地有沟凹的地方,都有逃命的窝铺。但窝铺也不得安宁,日寇经常偷袭窝铺,例如1943年农历6月19日,坪上日寇偷袭了漆树沟,村长戎秀全被抓硬挣扎地跑脱了,戎知福被枪打伤在秃峦子崖上,不日丧命。实际上这些年里已没有村民安宁的地方,戎本记住在大疙瘩窝铺里,被扫荡山区的日寇杀死在大疙瘩。就在这黑沉沉的恐怖岁月里,人不能完全放弃生产,种地是用见缝插针的时间偷着干,民兵在山头上放哨,人们在地里抢得做点营生,边干活边瞻望四方看有何风声和动静。总之,在日寇占领的几年里,人们简直是在枪口和刀尖上活着,除受伤、被抓、被打的以外,活活的死在日寇刀枪下的村民就有10人。

“破屋又遭连阴雨”,兵灾、天灾必然给人们带来病灾。由于日寇施用了各种残酷的高压手段,给人们造成了难以想象的苦难。生产上失掉了正常的条件,加上天灾,粮食异常缺乏,基本上是以瓜、果、树叶来维持生命,身体得不到应有的物质补充,精神上有常处于恐怖状态,人们的健康水平急剧下降,伤寒病、发摆子兵(疟疾病)趁虚而入。1943-1944年,全村除六人没闹病外,都成了病人。加之又住在阴暗潮湿的窝铺里,求医没医,求神没用,造成了家家有病人、户户在呻吟,日日传噩耗、处处闻哭声的凄凉局面。一年多时间里死八十四人。各种悲惨恶果都是由于日寇造成的。日寇所犯罪行是铁证如山、罄竹难书的。

2、支援正义战争,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养儿当差,种地纳粮,从古到今天经地义。八年的抗日战争,三年的解放战争,三年的抗美援朝,这十四年的战争,戎家庄同样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主要是纳钱粮、出人力。其中所缴纳的钱粮,因为战乱,环境残酷,底账档案等已毁无存,具体数额,已无法表示。

1937年秋末,我军与日寇在忻口打了二十三天,日军从娘子关进兵太原,忻口处于腹背受敌而失守。原国民党和阎锡山的军政官员狼狈南逃。此时,幸有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肩负抗日重担,组建了抗日民主政府,领导力定襄人民的抗日战争。1938年日寇占领定襄平川后,我县抗日领导机关逐渐移到东峪,东峪便成了抗日根据地,成了定襄的政治中心,沿河各村都驻过机关、部队。戎家庄驻过中共定襄县委、县政府、生成永(贸易机构)、各种部队和部队医院及兵工厂。1938年村里建立了秘密党支部。这个时候,沿河的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把男女老少动员起来汇入到抗日战争的洪流中来,组建了各种抗日群众组织,村村有抗日自卫队、青救会、妇救会、儿童团。自卫队中的老年队,在村里执勤、送信等;壮年、青年送军粮军火,埋地雷破坏敌人的交通,扰乱敌人;妇女做军鞋、村口放哨;儿童团送信和配合妇女站岗放哨。坪上驻敌后,环境异常残酷,村里有些群众组织暂时偃旗息鼓,只有民兵坚持活动。当时,武器困难,只有一两支破旧步枪,手榴弹也不易搞到,主要靠自己制的地雷打击敌人。敌人有几次踏上我村的地雷,还炸伤敌人的小李太君。坪上驻的日寇也承认到戎家庄就怕踩地雷。在支援抗日战争中我村有戎昌秀、戎心潮、戎治宽、戎计怀四人在战场上光荣献身。

3、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期

1945年8月15日,日军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宣告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还没来得及喘气,美帝国主义代替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地位同蒋介石勾结起来,抢夺胜利果实,对中共领导下的解放区大举进攻,爆发了全面内战。这样,戎家庄及东峪仍不得安宁。1946年春,国民党大队人马从水头沟窜入东峪捣乱过一次,后再未进犯。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和太原战役,我村又贡献出了自己的财力、物力、人力、畜力,派出民工运送战争物资、抬担架、参军等方式支援前线。我村为支援解放战争有戎明阳、戎成中、戎金旺、戎周义、戎有中五名青年献出了自己的生命。1950年9月16日,美帝在朝鲜仁川港登陆,战火危及我国。10月2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过鸭绿江抗美援朝,又战三年。戎家庄有戎八全牺牲在朝鲜战场。

总起来,14年的战乱,戎家庄参军共56人,参政共18人。其中,有一部分是中途回了家,有10名光荣牺牲,有的在工作岗位担任了一定的职务,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4、土地改革:全国的土地改革是1949年建国以后搞的。为了支援解放战争,抗日根据地的土改时建国前夕搞的。东峪是根据地,1947年进行的土改。此时的土改有左的倾向,我村有错划错斗户,侵犯了一部分中农的利益。后来复查时,实际上全村最高成分的只有一户是富裕中农,把土改时错划成地富的户进行了纠正,退还了一部分土地和房屋,有的以小米做了赔偿。

二、建设时期

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的头几年,虽仍有支援抗美援朝的任务,但人们逐渐从山窝里搬回了村,开始恢复元气,在政府的指导下,向发展生产的方向迈进。后来,生产关系和土地所有制有了大的变化。

1、农业集体化。

1950年以后,试办农业生产互动组发展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合作社的主要特点是土地仍为私有,社员将自己的土地和耕畜入股,由社统一经营,产品归社所有,除交纳农业税外,按土地、劳力、耕畜的股份分红,劳力分红50%以上,土地和耕畜分红40%以下,公共积累占1-5%。1955年后,初级社变为高级社,土地、耕畜、大中型农具等主要生产资料都归集体所有,以社为单位统一计划生产,集体劳动,产品归集体所有,实行按劳力分配,取消土地分红制。1958年以后,高级社变为人民公社,四区叫南庄公社,一个村一个大队,大队下边分若干小队,以小队为基本核算单位的三级所有制(公社、大队、小队)。生产队统一经营,统一分配劳力,统一按劳分配。劳动是按男女劳力的强弱定工分。有些劳动项目也是先定出工分,有劳动力包工赚工分。年终分配就按全年赚工分多少来分红。口粮按人定量分配。这种集体经济从1955年起到1980年共25年时间。公社制度到1981年改为农业生产责任制,土地仍属集体所有,把土地承包给农民,规定几十年不变,即是以家庭经济为基础的生产责任制,一直到今天。以后如何变就不知道了。

2、划时代的变化

我村及东峪经济上的根本变化是从有了电和公路以后开始的。发源于繁峙县泰戏山桥儿沟的滹沱河,不知道从我村流过了多少年,它本身是宝贵的资源,就是利用不起来。20世纪70年代,沿河两岸掀起了建立水电站的热潮,戎家庄也建了水电站发电。1973年12月18日,村里开始用电照明。没电前,村民晚上基本上是不点灯的,必要时用点椒子油或煤油照明。为了节省,一斤油能用几个月。现在是生活和生产正往电气化的方向发展,1985年,利用电力抽水高灌已达290亩。从前是年年种地年年愁,盼雨盼得白了头;现在是高山腰中清水流,千年的枯坡变绿洲。另一个工程是修堤治河,卵石滩变良田。从1969年底开始,靠着自力更生的精神,用记工分的办法,动员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勒紧腰带,一鼓作气,大干八年到1977年建起了七座大坝。大坝工程列表如下:

戎家庄筑坝增田工程 1985年统计

地名

动工时间

竣工时间

共用时间

每天平均上工人数

共用人工

获地亩数

坝内

坝外

井口夯

1969年底

1970年5月

约5个月

50人左右

6000个

约40亩

沙崖子河滩

1971年秋

1972年初

5个月

50人左右

6000个

40亩

20亩

大沙地

1973年秋

1973年底

4个月

50人左右

3000个

30亩

15亩

九眼洞

1974年秋

1975年春

5个月

50人左右

5000个

25亩

虱子坪

1975秋

1975年底

4个月

50人左右

3000个

20亩

上井夯

1976秋

1976年底

4个月

50人左右

3000个

20亩

细腰里

1977秋

1977年底

4个月

50人左右

2000个

20亩

你可能感兴趣的:(戎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