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书 《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生命,死亡和焦虑
基本命题
- 生命和死亡相互依存;它们同时存在,而不是先后发生的。死亡在生命表层之下持续骚动,并对经验和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 死亡是焦虑的原始来源,因此也是心理病理的根本源头。
生命和死亡相互依存
语录
死亡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学会好好·活着,就能学会好好死去;反之亦然,学会好好死去,也才能学会好好活着
我们对个人死亡的意识起到了一种鞭策的作用,促使我们从一种存在模式转移到更高级的模式。
海德格尔认为,世上有两种基本的存在模式:(1)忘失的存在状态;(2)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
当人活在忘失的存在状态时,也就是活在事物的世界里,沉于日常琐事:此时的人“降低了层次”,专注于“无所事事的闲聊",迷失在“他者”之中,任由日常世界摆布,只关心事物应该的样子
在另一种状态-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中,人着眼于事物本来的样子而不是它应该的样子,并为之感到新奇。以这种模式存在意味着对生存的持续意识。这个模式通常被称为“本体模式”,在这个模式中,人会保持对生存的注意,不仅注意到生存的脆弱性,也会注意到个体对自身生命存在所负有的责任。由于人只有在这种本体模式中才会触及自我的创建,因此人也只有在这个模式中才能掌握改变自己的力量
人通常活在第一种状态中。忘失是存在的日常模式。要靠某些特定的不可改变、无法挽回的状况、某些特定的“紧急体验”,才能使人受到震撼,将人从第一种日常的存在状态猛拉入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
死亡对生命有积极的贡献
想想一下完全不考虑死亡的生活,当死亡被排除在外、人看不见死亡所包含的奖励时,生命就会变枯竭。生命会变成如弗洛伊德所说的“像美式调情一样肤浅而空洞的东西,从一开始就知道不会发生任何事情
死亡的观念不是宣判我们将以恐惧和黯淡的悲观主义方式存在,而是像催化剂一样将我们拉入更真诚的生活方式中,增加我们在活着时的乐趣
内心转变和个人成长
- 重新安排生活的优先级:不再重视没有意义的事情。
- 释放的感觉,能选择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 活在当下的感觉增强,不再拖延到退休或未来某个时间之后才过想要的生活。
- 欣赏生命中鲜明生动的自然现象,如季节更迭、微风、落叶、最后一个圣诞节等等。
- 比起发生危机之前,与所爱的人有更深入的沟通。
- 比起发生危机之前,对人际间的恐惧更少,更不担心被人拒绝,更敢于冒险。
一位病人的描述
事实上,我唯一能描述自己的方式,就是我觉得自己活了两次,我甚至将此称为第一个凯西和第二个凯西。第一个凯西在肾透析时已经死了,在面对死亡时她撑不下去了。第二个凯西必须诞生,这是在死亡之中诞生的凯西……第一个凯西是浅薄的小孩,她只活在眼下一分钟。她挑剔餐馆的冷餐,抱怨手术护理课程太过无聊,埋怨父母不公平,她的人生目标就是在周末玩乐……未来很遥远,无关紧要,只为琐碎的事情活着
可是第二个凯西,也就是现在的我,却对人生感到着迷。仰望美丽的天空! 它蓝得多么灿烂!走进一座花园,每一朵花都绽放出如此绝美的色彩,我因为它们的美而目眩神迷……我确知,如果我还是第一个凯西的话,会把一生都荒废掉,我永远也不会知道生活的真正乐趣是什么。在我学会生活之前,必须面对面直视死亡。我必须死,才能好好生活
死亡与焦虑
死亡焦虑:人类经验与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对死亡的恐惧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这种恐惧是如此巨大,以至于人将生命的大部分能量都消耗在对死亡的否认上。死亡的超越是人类经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个人内心最深层的现象(我们的防御、动机、梦与梦魔)到最公开的宏观社会结构(我们的历史遗迹、宗教信仰、意识形态、长眠的墓园、防腐存尸、太空探索),乃至我们整个生活方式(打发时间、娱乐成瘾、对不断进步这一神话的坚定信仰、“向前冲”的驱力以及流芳百世的渴望)
人类试图获取象征性的永生模式
- 生物学模式:通过子孙后代、通过无穷无尽的血缘连结而活下去
- 神学模式:在一个与此间不同的更高等的存在层面活下去
- 创造性模式:通过个人作品及其创造性的长久影响力,或是通过对他人的影响而活下去
- 永恒自然的主题:通过与支配生命的自然·力重新连结而活下去
- 超验的模式:在一种非常热切,以至于时间和死亡都不复存在的状态中,通过“忘我”而活在“持续的当下"
死亡焦虑 定义
关于死亡最常见的恐惧
- 我的死会造成亲友的悲痛。
- 我所有的计划和构想都结束了。
- 垂死的过程可能很痛苦。
- 我再也不能有任何经历了。
- 我再也不能照顾我抚养的人了。
- 我担心如果死后有另一个世界,我会遇到什么事情。
- 我担心自己死后的身体会怎样
我所有的计划和构想都结束了”以及“我再也不能有任何经历了
一个案例,何为死亡
艾伦·夏普在《格迪斯的绿树》(A green Tree in Geddes)中描写了一个小型的墨西哥公墓,分成两个部分:“死者”的坟墓仍有生者供奉鲜花装饰,而“真正死者”的坟墓则无,人维护--没有活着的人记得他们。"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一位非常年迈的老人过世时,很多其他人也跟着死了;死去的人把他们带走了。所有新近死去而没有人记得的人,在那时就成为“真正的"死者
作者示例了一个离婚案例,主人公感到忧伤,因为她和丈夫有诸多美好的回忆,如果他们不在一起这些事情就会消亡,当过往消逝时,未来的,时间线轴也跟着缩短了。丈夫帮助她凝结了时间-凝结了过去也凝结了未来。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她对失败感到害怕,婚姻失败意味着她和其他人一样了,这是死亡的一个临床表现
作者以自身为例,说明了死亡的临床表现,经历死亡的人,会害怕相似的场景,世界正在变得不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