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改学生作文时,脑海里突然响起了儿时经常听到的天气预报的音乐。刹那间,悠扬而又亲切的旋律,带我回到了儿时的回忆。
儿时,家穷。一家人守着一间破瓦房,勉强可以遮风避雨;一家人挤在一张破床上,记忆深处,满是父母亲怀抱里的温暖。
而今,回忆童年时光,贫穷没有带给我一丝自卑,而是对生活沉静,可能是儿时不知穷滋味吧。印象里,那台老式黑白电视机充满了魔力,每天到了晚上,一家四口人早早爬到床上,我躺在母亲怀里,哥躺在父亲怀里,守在电视机前,和父母亲一起看电视剧,每天就守着那两集。印象最深刻的有《汪洋中的一条船》,里面的“郑丰喜”第一次让我对“苦难”这个词有了认识;《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倚天屠龙记》《小李飞刀》让我对“义薄云天”“快意恩仇”的侠情生活充满了神往;《三国演义》《康熙王朝》《雍正王朝》让我窥见了历史的一片天空……
还有很多无法叫上名字的电视剧,或多或少都在我心里播下了一些种子,为我的思想和性格奠定了基础。
那时候,虽说穷了些,但日子过得并不苦。父亲总喜欢唱歌,生活里都是父亲青春活力的歌声,我与哥哥都在他的熏陶下爱上了唱歌,父亲歌声里的陶醉,在我和哥心里留下了生活的诗意。
后来,父亲外出务工,家里生活条件好了,过年回家,间或能听到父亲的歌声;再后来,生活过得更好了些,父亲就再也不唱了,脸也僵了,仿佛从来不会唱歌一样。到现在,父亲的嗓子早已变得干涩,歌声早已不在。
打从我与哥读初中起,父母亲就一直辛苦的忙碌奔波。十几年过去了,而今我与哥都已成立小家庭,父母亲卸下了重担,但也就在他们卸下重担时,我发觉他们老了,仿佛是一夜之间老了,身体臃肿了,变形了;脸庞黑了,干枯了,懒得动了;腰弯了,各种慢性病也找上门了。
如今,我与哥在外奔波,客居他乡,父母亲就在家里,他们哪儿都不去了,啥儿也不想了,就守着那几间小屋,守着两个老人,守着那七八亩田地,守着对两个儿子小家庭的希望。哪怕是做些艰苦的活计,过着单调朴素的生活,他们也都觉得快活。
家里的青壮年都出外务工了,他们大都宁愿在繁华的大城市辗转恣睢地过活,也不愿意回到条件落后的农村自由地快活;孩子们基本上都被父母亲接到城里读书了,他们更是不愿意回到单调无聊的农村,只有一些老年人“留守”家乡了。
我与兄长屡次劝父母亲到城市生活,在我们工作的城市找个活计营生,凭他们年轻时的手艺,肯定是没问题的。一则消除了他们生活的单调无聊,二来可以与我们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照料。
母亲是乐意过来同我们生活的,她是个“忙人”,总是闲不下来,闲下来就浑身不舒服,总觉得空虚,这可能是她多年来忙碌的惯性吧。父亲喜欢自在清闲、朴素无拘的生活,他宁愿一个人在家做些繁重的苦力活,也不愿去城市做些轻巧的工作。
母亲一辈子是个“强人”,敢说敢做,可以说家里的顶梁柱;父亲多是沉默寡言,待人宽厚忍让,母亲却真离开不了父亲,离开了父亲,她就像泄了气的气球,飞不起来,做事也诸多不顺,似乎是底气不足,或许父亲就是他的“底气”吧。
每次想让他们来跟我们一起生活时,父亲总说再等等吧,等我们有了孩子需要照顾的时候吧,等我们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吧。
我想,有一种尊严叫做“父亲的尊严”,父亲是这个世界上,最应该有尊严的生物。无论何时,他们出现在子女的面前,都应该是一种拯救孩子走出困境的英雄或是智者的形象,而不是被照料、被保护的弱者形象。我们作为子女的,无论何时,在父亲面前,都不应自以为是,自以为尊。
相比于父亲的尊严背后深藏的爱,母亲的慈爱则更为深厚。有一种心疼是“母亲的心疼”。每个孩子都是母亲心头的肉,曾经我们的生命倾听着母亲的心跳,那时候,母亲的“心声”就是我们世界里唯一的声音,我们心有灵犀。曾经,母亲用心跳倾听着我们的需求喜怒哀乐,这个功能将延续一生,在未来的道路上,母亲用心灵倾听着我们的呼唤。我们作为子女,要时刻学会爱自己,不让母亲心疼。
父母亲在家也找些活儿做,比如,乘着拥挤的中巴车去马路上做绿化带,从早到晚,风吹日晒,一天几十块钱工资;去给修路的工程队做“小工”,雨打风吹,一天百十来块。
他们却干得很辛勤,只要有活儿,他们准积极去干,总不肯误一天工。时常跟他们开视频,看到他们黝黑、干枯的面庞上,总是带着灿烂幸福的笑容,我总劝他们不要再去做辛苦的活儿,在家好好休息。他们嘴面上应着,随后,总会说些就当锻炼身体,干活儿让他们身体更加轻松的言语。
每当听到父母亲的这些话,我总会莫名的心酸,而后又自愧。
谢老师常安慰说:“有时候,真羡慕爸妈的生活,他们虽然物质条件稍微苦了些,但两个人感情很好,互相依赖,他们生活得很自在,很舒心,没有太多的生活压力,过着朴素简单的田园生活,没有过多的欲望和争夺,关键生活还充满了希望,有几个好儿女……”
诚如谢老师所言,父母亲虽然一路走来,物质条件差了些,但他们却拥有恩爱的婚姻,生活一直充满了希望。张爱玲说“走在幸福的路上的人是最幸福的”。拥有了幸福反而会身在福中不知福,或是患得患失。这么想来,却也消除了我内心的一些愧疚。
每次通电话,父亲都要叮嘱我几句,大抵都是婚姻里的经验智慧,多是宽容大度、忍让退步的道理,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善待谢老师;母亲总是心疼我们是不是瘦了,工作是不是累了,精神状态好不好了,总而言之,就是要吃好和休息好这两件事。听着这些朴实无华的道理,内心里有一种踏实和幸福。
我时常会这么想:我就是个放飞的风筝,不管我飞得多远,飞得多高,都有根线牵挂着我,这种牵挂看似阻力,实则给了我飞翔的动力,让我飞得更高、更远。这根线就握在父母亲的手中,只要有父母亲在,我无论飞到哪里,都只是“客居他乡”,都是暂时的停留,我知道,我终归是要回家的。
夜深了,听着窗外蛙声一片,让我怀想起童年的夏夜,一家人睡在院子里,听着蛙声和着父母亲微微的鼾声,那声音给了我无尽的安全感,让我做了一个又一个香甜的梦。
距离暑假还有两个月,父母亲已经打了几次电话了,准备预订我们一个月暑假,他们用香甜的玉米和田园里的菜肴诱惑着我们回家、归巢,我这个漂泊的风筝,感觉到了那根在握在父母亲手里的线在慢慢地紧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