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战国秦汉【106】长平之战(3)赵军换帅

网图侵删

廉颇在前线作战屡次不胜,且玩起了龟缩防守战术。

廉颇此时的战略选择让赵王气的直骂娘,赵王派廉颇老将上前线本来就是让他尽展赵军锋芒之势,就没打算让他防守。再说了,廉颇一生经历战役极多,何时见老将军防守过?廉颇此时丢人不说,还打着他不擅长的防守战,索性退守地区防事坚固。赵王便起了换帅的念头。

此时别看秦军勇猛地一直冲击赵军堡垒,在王龁眼里,却不知道这样的攻击何时是个尽头,一方面,士气啊,虽一直打胜仗,还很高涨,但前进的路上突然出现了突破不了的铁疙瘩,士气正日益可见地低落。另一方面,补给啊,秦王不知道啥态度,这么漫长的补给线,能不能持续。

双方此时就在拉锯扯锯中耗了起来。这种局面就像赌场上的两位玩家,牌打了半局了,谁都有赢有输,不知道谁先沉不住气开始梭哈。

还是秦国率先行动,范雎行贿于赵王国,施展反间计,放出谣言说:“秦国对赵国的将领一个都看不上,唯独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在我们眼里根本不是问题。况且,老将军支撑不下去了,马上就要向我们投降了。”

这段话有些扯也有些微妙,但见于史书,不知真伪。秦国并未见赵括真实战力,为何就点名要求步兵将领赵括代替骑兵将领廉颇?这不是给自己增加战争难度?我们读到此处是因开了上帝视角知道赵括最后兵败,所以觉得范雎的谣言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我们不知道后面事情的发展,目前的局势明明是廉颇虽坚守,但已露出颓势,并不是秦军的对手,秦军为何要求换人再战?放着手下败将不整,非要换一个生力军上来,田忌赛马不是这么玩的吧?

再一个,谣言中说廉颇要投降,这就让赵王有些挠头了。廉颇姓廉名颇不是?不是,廉颇是赢姓廉氏。再狠点,整个赵国都是赢姓分支。这秦赵就是亲亲的兄弟了不是?廉颇现在不打了,是不是开始抵抗赵王的战略目标了?是么,亲亲的兄弟打啥打,都耗不下去了一拍两散就好了。

不管怎么说,赵王信此事也罢,不信此事也罢,已经对廉颇失去了信心,且廉颇无法再继续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图,便下定决心将廉颇换下,放赵括上了前线。似乎也准备拿上所有筹码梭哈一下。

要说目前赵国除了赵括,还有别人可用吗?答案好像是没有,掰着指头数一数,前文所见的所有赵国名将,基本都是从别国退休而来的。乐毅,也是挺老了,不知道还活着没。田单,来赵后,被赵奢贬的一无是处。李牧,这个时候应该比赵括还要年轻,此段时间无记载,活跃于赵国历史后期。所以老的老嫩的嫩,只有赵括有些名声,从后文蔺相如说赵王因名用括来看,赵括应该是进行过一些战役,让赵王能看上眼。

而且第一阶段的战役,不就是廉颇轻敌所致,王龁也没有打的有多好。双方目前战损也差不多,压上更多的棋子,有一战之力。

这个时候,通鉴又开始举出大篇幅证明赵括无能的例子。

先是廉颇死党蔺相如死活不同意,说:“大王您用赵括不太妙,赵括死读兵书,并不懂的变通啊。”

又说赵括熟读兵法,与赵奢讨论时也经常辩得老爸哑口无言,但赵奢并不认为儿子是天才将领,反而评价“战争是多么残酷的事情,而在赵括的眼里似乎是个游戏,没有清醒地认识到你死我活的含义。破赵军者必括也”。

接着又说后来赵括的母亲也觐见赵王,请求撤回换将的决定,并说:“想当初他老爸赵奢为将时,所受赏赐皆赐予麾下将军参谋,自进军营舍家为国,一心扑在工作上。反观赵括,刚刚被任命,就牛气哄哄的不行。所受的赏赐都拿回家,开始不动产投资。两厢比较,赵括与他老爹差太远了。”还说,“要是赵括失败了,别连坐我们家族。”

三个不同的故事,侧面加深了赵括在读者心中无能的形象。悲剧,就像兵马粮草还未动,自己给自己泄气。那么,面对这么多反对意见,赵孝成王,为何还要力排众议地继续进行换帅?个人觉得,第一,赵孝成王要坚定不移地打进攻战,消灭战。第二,粮草供应吃紧了。第三,并没有将王龁放在眼里。第四,博一把。

那么他们漏算了什么?第一,秦昭襄王的倔脾气,必战的决心。第二,秦国举国参战的军事实力。第三,白起。赵国为什么不怕白起来?可能是与穰侯的下台有关,白起是穰侯举荐的,穰侯垮台后,我们看到白起在一些战役中,只是一些起一些辅助性作用,包括长平之战,白起也不是主将,只是在前期的先头部队中,起封锁太行山道的作用。

赵孝成王一个建议都没采纳,对反对的话一句话也没听。这名年轻人啊,心中已经笃定了要和对面那个同样坚决的暴虐之王死磕的决心,在长平,最后来一场生死对决。手中已经攥满了新的棋子,看看对方如何接招。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治通鉴|战国秦汉【106】长平之战(3)赵军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