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里的贪嗔痴

毒金融说:美丽的玫瑰往往带刺,金融的常识往往有毒。因为金融游戏是希望大家都来参与,而游戏本身却掌握在极少数人手里(不包括金融民工)。

这篇小文,就借金融学,说说“贪嗔痴”的问题。

01

毫不手软的金融周期

众所周知,金融是有周期的,每隔一段时间就得出点事情,我们称之为“金融危机”,在这个词流行之前,咱们课本上更常用的是“经济危机”。

主要是因为这些年金融很火,“金融危机”显得比“经济危机”更时髦,而且视觉冲击力稍小,没那么血腥,街上不太会出现尸体,但从成因上讲二者本质上没太大区别。

在自由经济中,人总是将贪婪的本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人们走进一片繁荣,在资产价格不断被推高的假象下(关于这个问题未来会再出小文),人们开始不那么在意风险,对未来收益的美好幻想,落地成为现在的贪婪冒险行为。

然而一个一个的个体风险循环积累最终会爆发,到那时人们才会明白“资产价格”这个指标代表的并不是财富,而是死亡时间表。

可是正如黑格尔说道:“人类不会从历史中得到教训,只会不停的重复历史。”一轮危机爆发沉淀后,人们很快就会忘记这个教训,一个新的“上升-衰落”循环就这样又开始了。

尽管做空机制、凯恩斯主义可以将这个“上升-衰落”的曲线变得平滑些,但我们终究无力对抗周期。

贪婪铸就了金融周期,这也是自由经济、万恶的资本主义天然内生的系统性风险,我们却只能躲闪,无法规避。

02

中东无战事

金融是什么?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跨时空的交易行为,商品的交换,往往需要我们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而金融却可以把别人暂时不用的钱借来、把未来的钱提前借来,支付点利息,用于今天某地的发展。

如果我们活在充斥着宗教主义、彼此嗔恨的环境下,那么借别人钱和花未来钱这样的行为就很难发生。

没有金融的支撑,耗资巨大的现代化战争是无法形成的,没有金融支撑的地方,人们能拼的只有命。

为了让人更愿意拼命就更要划清阵营,用宗教和民族主义持续洗脑,提升我方对敌方的嗔恨程度,搞一些看起来像战争的行为艺术,然后如此循环下去。

嗔恨是另一种周期性循环行为,地下金融依然盛行,这是另一种组织形态的系统性风险。

03

“痴”下的非正常交易

最后讲讲痴。

有学历多读书是不是就不“痴”了呢?并不会的,对于痴来讲,读书和看报、刷朋友圈没有区别,都是获取了更多无法利用和整合的信息,骂专家时人们总以为自己就是专家。

集体的痴表现尤为突出,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大家统一口径、众志成城、一致对外。

这与金融有什么关系呢?关系不但大,而且直击本质问题。

我们知道价格是由交易决定的,当这个规律被某个道德高点扼住的时候,那个声音说:“价格不能涨,这都是为你好的时候”,交易就会乱套。对某个物品的需求上涨,物品价格本应上调,最终却因被限价抢购一空,原本用钱能买到的物品,因此无法完成大部分的正常交易,最后导致黑市横行。

价格是由交易决定的,而交易是由人们对不同事物的不同预期所产生的,在交易的当下要双方都觉得划算,如此才能以“最经济”的形式完成交易。

在宏观层面上看,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某些人拍脑袋做出的具有影响力决策,通过媒体的放大,往往影响很多人的想法和预期,虽然我们无法穷举在微观上的细节,但只有足够大的范围和人数开始出现思想趋同(表面不一定被关注),则经济行为一定遭到了破坏,会造成经济体范畴中的“经济原则”失效,连带造成不可估量的巨大整体损失。

当然一方面从资产价格上的损失来看的话叫“蒸发”,另一方面则是沿着某个方向,路径不一的流动,毕竟钱没有变少,有人亏了自然就有人赚了。

与贪嗔一样,痴是不可训斥反驳的。

为了顾全“大局”,所有人的眼睛都会“往上看”——您说什么,我干什么,您走一步,我就要走上两步,举手表达我有在听话干活。

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先坑了老板,再坑自己”,于是周期依旧。

04

最后

正是贪嗔痴,铸就了我们现在所在的系统,有系统就有系统性风险,而系统性风险的特点恰恰是无法避免,我们能做的是认清风险,然后自求多福,争取避免个人损失。

最后借用一位著名流感专家的那句话:“我们只听到时钟的滴答滴答声,而不知道现在是几点钟。”

P.S. 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与君共勉。话说《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

秦可卿临终托梦王熙凤,告诉她贾家不可能一直荣华富贵,要为可能的变故做两个准备:1、拨一大笔银子列作修祖坟之用,同时在祖坟附近大量购置地产物业,留有可赚钱的营生(当年的法律,抄家不能抄用于祭祖的资产)2、列拨一笔费用扩建私塾,也置于祖坟附近,子孙拥有学习的机会,家族才有翻身的可能。

这肯定是作者全家落魄之后,经过反思发现富时未做打算,总出两条总结:

▍1、资产合理隔离;

▍2、保证后代受教育可能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融学里的贪嗔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