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作品,泰勒教授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会心理学、行为经济学等交叉学科,属于“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开疆拓荒者,行为经济学标志性人物。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为在这里都可以找到一个专属名词和合理的解释。读起来时快时慢,时而有趣,时而粗糙,对于感兴趣的案例觉得特别有趣,对于生僻的金融区域不得不不留痕迹地飘过。
人们对损失和收益的反应都遵循敏感性递减的规律,这一事实还说明了另外一点:人们会厌恶收益风险,而追逐损失风险。损失造成的痛苦大于收益带来的快乐,这种现象被称为“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它已成为行为经济学家最强大的研究工具之一。
参照点:
比如修改书稿时,只要电脑里有个名为“删除内容”的文件夹就足以减轻痛苦了。
一旦发现了一个行为问题,你就可以采取另一种行为作为解决办法。心理账户并不总是蠢人玩的游戏。
简单来说,这个问题就是“人们是怎么看待金钱的”。一开始,我把它称为“心理账户”(psychological accounting),但在随后的一篇论文中,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将其英文名称改为“mental accounting”,我后来也沿用了这种叫法。
参照点:
经济学家常说,如果加大激励力度,人们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要想从经验中有所收获,就必须做两件事:反复练习和及时反馈。
如果钱已经花了,并且无法收回,这些钱就是沉没成本,意思是消失的成本。
我们心中所想与我们实际所选之间的区别,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现代经济学中,偏好是根据我们的选择确定的——选择据说可以“表明偏好”。
在任何时候一个人的内心之中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具有前瞻性的“计划者”,他关心未来并且有很好的打算;另一个是不顾一切的“行动者”,他只活在当下。
在很多情况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公平不仅取决于受益人或受害者是谁,还取决于问题的表达方式。
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进行交换,人们更愿意继续保留自己的物品;有时候即使有充分理由,人们也不愿意放弃自己拥有的东西。经济学家威廉·萨缪尔森(William Samuelson)和理查德·泽克豪泽将这种行为称为“现状偏见”(status quo bias)。
理性(即所谓的利益最大化)既不是经济学理论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但我发现当人们笑的时候,往往会对他人更宽容。
发现始于意识到反常,即始于认识到自然界总是以某种方式违反支配常规科学的范式所做的预测。——托马斯·库恩
参照点:
有些现象只是与理论预测不一致的经验事实,比如,股市的“日历”效应。股市一般周五会上涨,周一会下跌。1月是持仓的好时机,尤其是在月初,并且最好买入小公司的股票。假期的前几天,比如周五,也是很好的买入时机。
人是“有条件的合作者”。
如果雇主从薪酬和办公环境方面优待员工,就可以换来员工更多的付出与更低的流动率,所以高于市场的薪酬会给公司带来经济上的收益。
错误共识效应(false consensus effect):人们倾向于认为其他人和自己有同样的偏好。
“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人们总是不断地得到晋升,直到其变得不称职。
比起承诺时的言不由衷,人们更倾向于在撒谎时不提供某些信息。
如果你想鼓励某人做某事,一定要让事情简化。
让人们改变行为的第一步称为“解冻”,其中的一种方法就是不论阻碍人们改变行为的因素多么微小,都要移除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