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位总统共读的7个优异习惯,你学习了吗?

封面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一本全球畅销书,这两天刷了两遍,看得我也像不少网友一样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推荐给我身边的所有人。其对决定高效能人士的习惯,包括个人领域的和公共领域的七大习惯划分和解读清晰又深刻,自成体系,对于我们这个功利浮躁的社会有着指南针一般的意义。

书中用朴实亲切的语言,体系严密的逻辑关系,还有很多让人脑洞大开的心理学层面的理论,恰当的例证,成就了一本超级经典的书,这么畅销实在是理所当然的。对于我个人而言,本书最触动我的地方在以下几个方面。

1. 7个习惯的逻辑关系,如下图


七个习惯略图

2. 关注圈和影响圈

关注圈,即是一个的时间和精力格外关注的一些事情。比如健康,子女,事业,房地产或者国际事件。关注圈内的事情,有些可以被掌控,有些则超出个人能力范围。可以被掌控的这一部分就被圈成一个影响圈。

观察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哪个圈,就可以判断他是否积极主动。


关注圈和影响圈

积极主动的人专注于“影响圈”,他们专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他们的能量是积极的,能够使影响圈不断扩大。而消极被动的人则全神贯注于“关注圈”,紧盯着他人弱点、环境问题以及超出个人能力范围的事情不放,结果越来越怨天尤人,一味把自己当作受害者,并不断为自己的消极行为找借口。

这个论点让我感到茅塞顿开。因为我自己身边就有这种时间用在“关注圈”,整天抱怨不停的人。大学毕业之后,几乎从来不再看书学习,碰到问题就怪罪父母,埋怨兄妹,抱怨社会的各种不公平。相信你身边多少也会有这种人的存在。

我们更能语言体系警惕提醒自己,专注于自己的影响圈,不要做悲观的人。

只看重关注圈的人,语言体系自带一直悲观的宿命论,或者语句里多半带假设性质的词语,比如“要是我当年买了房子……” “如果我的老板不那么难伺候……”等。 而影响圈相关的语句多半体现了这个人的品德修养,例如“我可以更耐心,更明智,更体贴……”

集中在影响圈的人,经过长期的积累,会扩大其影响圈以此影响到更多的人。所以,我们要专注于自己的影响圈,做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不只是提高自己,而且确实可以给周边的人也带来正能量。

3. 刺激--回应

我们普通人,只所以普通就是在我们碰到一些刺激的时候,会不经大脑直接作出一些回应。书中认为,我们人类具有区别于动物的四种特有的天赋: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志。

选择的自由

基于这些天赋,我们可以对外界刺激保持选择回应的自由选择方式。书中讲到一个极端的例子,一个神经学教授叫维克多·弗兰克尔,曾在“二战”期间被关进纳粹的集中营。受尽肉体折磨的他有一天体会到一种“人类的终极自由”,即利用他的自我意识,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遭遇。他说那一刻,他可以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或者说在遭遇刺激与对其回应之间,他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或能力。

积极主动的人会把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的自我意识让我们具备营造对自己有利的外在环境的这种积极性和责任感。外界环境日新月异,但是我们有选择如何回应它的自由。人类特有的天赋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

责任感就是积极主动的人运用“自我意识”回应刺激的方式。我们不会看到一个积极负责的人总是在抱怨环境或他人。作出承诺以及遵守承诺的人也深谙此道。

4. 知彼解己,移情聆听

在我们从小开始接受的教育里,从来没有聆听这一环节。所以,我们一般会着急表达,很少去聆听他人。

移情聆听是比较高级状态的“听”。这个提法跟《父母效能训练》中,孩子在问题区时,父母需要用“积极倾听”的沟通方法是如出一辙的。积极的“听”,不是假装听,也不着急做回应做评判,以真正理解别人的方式去倾听,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感受,这是最高级状态的“听”。

这个是理解别人的最好手段,而后才有可能让别人理解自己。移情聆听,共情别人,并真正理解他,走进别人的内心,达到一种高水平融洽的人际关系,真的我们非常需要而且欠缺的能力。


书上的精华太多,对我触动的点也比较多。

比如善于左右脑,用右脑的想象力画面感来领导自己,给自己树立清晰的使命和目标,以终为始;再用左脑的逻辑分析能力来管理自己,要事第一。

还有最高效的管理,授权管理几个步骤:1>预期成果 2>指导方针 3>可用资源 4>责任归属 5>明确奖惩。这一理论也是管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和方法,可以拿来用于组织的运营管理。这让我作为管理学入门级的人来讲非常的受用。


四象限时间管理矩阵图

还有四象限的时间管理矩阵中,我们最应该花时间的是第二象限的部分。“每日的个人成功的习惯”中的三个个人习惯全部跟第二象限相关,以终为始,要事第一,不紧急但无比重要。这应该作为我们工作生活的最重要的方法来运用。


书上还有各种名言警句。比如,他开篇引用美国作家弗格森的一句话:“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还是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开门。”

这句话也深深的触动了我。其实我们每次学习何尝不是一种对现有知识体系的改变?一个新习惯的培养更少一次巨大的改变。为什么历史上每次的改革都是一次不亚于战争的事故?就是因为有太多人固守自己原有的东西不接受改变。所以,愿意接受正面的刺激,新知识的介入,我们才可能成长。沟通视窗里面讲,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基于公开象限的逐步扩大。是的,成长就是源于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还在,愿意打开心窗接受改变。

柯维博士知识渊博,在书中旁征博引,在我看来篇篇都是精华。这是一本值得每个月刷一遍的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31位总统共读的7个优异习惯,你学习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