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

书名: 奇特的一生

作者:格拉宁

译者:候焕闳、唐其慈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1 主人公柳比歇夫

在开始讲这本书之前呢,我们先来看看一个故事。有一个这么一个学者,他在部队复员回来后,就定下了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他知道这是一项大工程,要用许许多多的时间去研究它们。在努力工作之余,他又显得那么的不从正业,有时候跑去研究一下历史,有时候跑去研究一下美学,他的兴趣是那么的多,而且每一项都不是浅尝辄止,在其中一些研究上面,他还发表论文。后面,在学者的纪念会上,各界的人士都来发表他们对他的看法,在这时候这些学者才意识到,他们知道的只是一部分的他罢了,即使是他的家人也不知道他留下的知识遗产有多么巨大。他的时间似乎比别人都多的多。他是谁?他就是本书的主人公,柳比歇夫。

他是前苏联家喻户晓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这个人非常传奇,他这一辈子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涉及的领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包括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无神论。到底是什么原因,竟然可以让这位杰出人物,在短短一生中取得这么多领域的成就?

本书作者格拉宁,是俄罗斯著名作家。作者在写作时,仔细调查了柳比歇夫,认真地揣度柳比歇夫的精神内核,思考柳比歇夫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越是了解柳比歇夫,格拉宁就越为之倾倒,觉得有必要将这位了不起的人介绍给大家。又或是另一种渴求,让他迫切地希望大家知道柳比歇夫,那就是格拉宁相信柳比歇夫身上有一个秘密,那就是他切实地管理时间的秘密,而这个秘密也是他成功的原因。

在这本书里,作者详尽地将柳比歇夫管理时间、管理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在拆解的过程中,根据内容的逻辑性,我们先深入了解柳比歇夫本人,看看为什么作者格拉宁如此推崇他。接着,我们来学习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明白他是如何规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最后,我们来了解时间统计法的好处,看看这样的时间统计法会给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2 创建知识整理体系

首先,我们来看看,柳比歇夫的个人知识储备量。从作者收集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柳比歇夫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文学、生物学、天文学等领域都有涉及到,关于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相当于写了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

单是从文献数量和涉及的领域来看,柳比歇夫可以说是知识面深广了,为什么他能用有限的时间对这么多个领域,都如此熟悉、并有所钻研呢?在这里,就不能不体提及他的学习态度了,柳比歇夫是个好奇心极强的人,并热衷于仔细研究新事物。

柳比歇夫看书有一套巧妙的总结方法,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柳比歇夫不太了解的新东西,他就尽量的做摘要,概括书中的精华。如果是比较重要的书籍,通过对书中内容的思考后,他就写份评论性的简介。这样一来,只要翻开总结,柳比歇夫就可以想起,并找到这书中他需要的知识。同时,在这之中他积累了丰富的资料,一旦可能会利用到,他就可以随取随用。

在这些总结中,除了柳比歇夫的专业生物学外,还有其他不同领域的总结,比如文学、数学、天文学等。他求知若渴的天性,使他无论看什么书籍,都要分析出属于自己的知识,例如康德的《纯理性批判》,他为之写了相当长的论文,用了将近一百张的练习纸。

他批判地吸收符合自身理念的知识,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还极善于吸取作者书中的观点,有的书,他只用一张纸就可以总结好;有些大部头,他用几张纸也能对其进行归纳。而且,他每一次散步,都会用来捕捉昆虫;在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还会拿出纸张进行演算。英语是他用那些零零碎碎的通勤时间学会的。在他眼中,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是有那么的多 。这就像一种正向循环,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柳比歇夫越发感到自己所知甚少,于是他就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学习和查缺补漏,这么一来,他的知识面也就越来越广了。

那么,在了解了柳比歇夫的知识储备和他的看书学习方法后,我们来看看,他的一个有些别致的兴趣爱好,那就是整理文档,并将所有记录保存收纳好。

我们应该知道,柳比歇夫生活在上个世纪末的苏联中,那时学者们了解知识的途径一般是书籍,所以说知识的整理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当使用资料时,却找不到资料的详细来源,那可真是大灾难了,毕竟重新翻找记忆中的文字片段,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那段所要应用的文字,可能还来自于零散的报刊杂志呢。

现在,大家应该明白整理文档对学者的重要性了。柳比歇夫整理的文档不仅包括他发表的作品、读过的材料、写过的总结,还包括他写的各种书信和日记。他将这些材料按照自己习惯的排列整理方式放置好,一旦需要使用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不用在浩瀚的资料中,如同无头苍蝇一样反复寻找。

那么,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现在,我们还有必要养成这样别致的“兴趣爱好”吗?我们有必要学习柳比歇夫,像个有整理癖的人一样,把自己接收到的讯息,都分门别类地放置吗?

事实上,正是因为现在我们接触的信息更多了,很多信息都是在脑海里转瞬即过。很多时候,我们很多信息临时都能搜索到,没有必要记录和收藏,往往需要用到的时候,却发现难以检索出来,最后只能想起来的,也只有模糊的碎片。因此,我们更有必要将它们收集和分类好了。如此一来,我们才能精准运用这些信息。

实际上,材料都是积累出来的,就连所谓的灵感,也是积累出来的。像著名作家李敖,他是怎么看书的。他看书的方法也是有点“暴力”,每次看书的时候,他都要将有用的部分撕下来进行收集,如果双面都需要收集,那么就将其中一面影印了进行收集,或是直接买两本书。在这之后,李敖还要把学习的内容分类放置好,好让自己能够简单地找到需要的资料。

所以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像柳比歇夫、李敖一样博闻强识,能言善辩的人,那么创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整理体系就十分重要了。

那么,在了解柳比歇夫的兴趣爱好后,我们来谈谈作为学者的柳比歇夫的科研精神。尽管有那么多头衔的光环加身,实质上,柳比歇夫是一个非常富有原则,不畏强权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柳比歇夫正在研究害虫的经济价值时,得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那就是,他认为害虫的危害被夸大了。在调查中,他仔细分析各种资料数据,研究美国的材料,并且到各地进行考察,询问当地人相关情况,在调查结束后,他根据自己收集来的资料得出一个结论,害虫带来的损害并不是前人所认为的百分之十,而应该是百分之二。

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合乎逻辑的结论,那就是防治农业害虫部门的工作被夸大了。而这个结论也让防治农业害虫部门非常愤怒,部门的领导人对于节约不感兴趣,他们反而觉得这样的调查和结论是种侮辱,于是对柳比歇夫进行了反击。他们指责柳比歇夫想搞垮害虫防治工作,最后,学术委员会宣布柳比歇夫的学术观点是错误的,并取消他博士的学位。然而,柳比歇夫从没有悔过的意向。对柳比歇夫来说,能让他改变观点决不是奉命行事,而是证据。

所以说,总结一下。柳比歇夫是一个知识面很广的人,但凡他看过的所有东西,他都会进行仔细研究。他有个特别的兴趣爱好,那就是整理文档,并将所有记录保存收纳。尽管有那么多的光环和头衔,但他为人富有原则,不畏强权,并对自身有着极高的要求。

3 时间管理方法

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对柳比歇夫有了更一步的了解了。接下来,我们来详细看看他的管理时间的方法。到底是什么样的方法,让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持高效率、高输出的生活状态呢?

柳比歇夫将他的时间管理方法称为“时间统计法”。时间统计法的第一步是制定计划,不仅仅是制定年计划、月计划、日计划 ,在计划任务的时候,还应该要思考这个计划值得自己花多少时间,柳比歇夫认为,用去的时间长度应该和计划内容的价值相匹配,也就是物有所值。在制定计划之中共有几个要点。

首先,是要充分了解自己。我们要了解做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益处,举个例子,对柳比歇夫来说,写一篇具有独到见解的分析文章,会比写一篇普通级别的文章收获更多,但又比写一篇专业论述文章的收获少,所以,写这样一篇具有独到见解的文章,所用时间应该长于写普通文章的时间,又应该短于写专业论述文章的时间。就好像你写十篇日记,也只是流水账。其实对自己的写手水平,帮助不是太大。

其次,我们要了解自己的工作效率,当人们在预计完成任务的时间时,很容易高估自己的效率,比如将两小时才能完成的事情,估计一小时就能完成。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呢?觉得一件事情很简单,于是只预留了比较短的时间来完成,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才发现,规划的时间太短,不足以认真地完成这件事情,于是选择草草结束。这是因为,你没有充分了解自己完成这件事情的效率。

接着,我们还要选定好时间做适合的事,柳比歇夫喜欢头脑清醒的时候看数学,累的时候看文学作品。他按照自己的工作时间分布情况,将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算成十个小时,分成三个或者六个单位,在各个单位中,他都按照自己的精力周期安排了不同的任务。例如,大部分人都是早晨的时候,思维比较清晰,所以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可以选择将困难任务安排在早晨。

按照以上的几点来制定计划,好处就在于,不仅控制了任务量,还控制了任务执行时长,并且保证了这个时长和价值相对应。而在限定时长的情况下,可以有效地避免分心和拖沓的问题。

为什么有时候我们知道了许多时间管理方法却还是难以管理时间呢?其实就是因为计划没有制定好,而失败的计划导致任务未有效完成,使我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对时间管理的方法产生怀疑。

说完制定计划,下面我们来谈谈时间统计法的第二步,也就是记录时间,在这里,你需要做的事很简单,那就是把做事情的时间记录好。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只是工作的时间,休息的时间也应该记录出来,这是什么道理呢?

在柳比歇夫看来,所有的时间都是等价的,没有什么时间是浪费的,所以所有的时间都有记录的必要。这样的时间记录方法,不但能让柳比歇夫准确地知道,今天工作的时长和内容,还知道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当他一天的工作没有完成时,他就可以判断是什么被事情耽误了。

同时,在记录休息时间后,柳比歇夫意识到碎片时间的可利用价值是很大的,于是,在乘火车和排队的时候,他也不会停止学习,会看看书。有一句话这样说,我不是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了。每个人的一天都只有24小时,要增加知识储备量,就要利用好时间的潜力,从时间中去寻找时间。

最后,我们来看看时间统计法的第三步,那就是对统计的时间进行计算总结,如果只有制定计划和记录时间却不进行总结计算,那么就像是开会却不进行会议总结一样,总有遗漏,在计算总结中,计算,是计算任务预计耗时和实际耗时的差异,总结,是总结工作和休息事项。

计算任务预计耗时和实际耗时的差异,是为了分析差异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制定计划方面,比如,制定计划的时候对自己的效率估计是否正确。二是执行计划方面,比如,在执行计划的时候是否存在分心、拖沓等现象。在这样的计算与分析过后,下一次制定计划的可行性,以及预计任务耗时的准确度便会上升,并且在执行相似的工作任务时,也能较清晰地了解,自己大概需要消耗多少时间完成,并为之提前做好准备。而如果每一次制定计划你都能按时按量完成,那么对你而言,时间就不再是追着你跑的敌人,而是可以沟通交流的朋友。

在掌握了计算时间技巧和好处后,我们来看看如何进行计算总结,首先,将今天所做的同个事件的时间相加,举个例子,你今天用零散的时间看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后,又看了几集综艺,在晚上做时间统计时,将同个事件的时间相加后,在总结中写明,今天一共看了《奇特的一生》多少页,零碎的时间总共花了多长;以及看了多少集综艺,耗时多久。然后,将这些事件分成两类,也就是工作事项和休息事项。工作事项是和工作学习直接相关的事件,例如看专业书,做研究等。休息事项包括像看电影、闲聊、逛街等和工作学习不直接相关的事情。

最后,只将工作事项的全部时长相加,也就是将看专业书、做研究等“正事”的时间全部相加,这样一来,只要看这工作事项的总时间,我们就能知道今天的工作时长情况了。至于休息事项,我们只做第一步的“将同个事件的时间相加”,并不进行合计。

这样子,如果我们想要在学业或者工作上“进修”时,就可以针对单个的休息事项做出调整和改变。比如,进行总结时,我们发现休息事项中看综艺的时长有两小时,那么,当我们想要明天多投入点时间来工作学习时,就可以考虑缩减看综艺的时长。

这样三步总结下来,我们既可以看到今天做了多少“正事”,又可以知道在二类事项中的各项“杂事”中,我们花了多少时间。

除了每日总结之外,柳比歇夫还会做月总结和年度总结。在每次总结之后,他会立刻制定下一步的计划。

在这样的时间统计中,柳比歇夫对自己的工作“含金量”一清二楚,每篇论文都的“成本”核算,比如看书、找资料、讨论等,每个步骤花了多少时间他都了如指掌。而这些计算的时间,也为他下次做相似计划的时候,也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好了,以上就是时间统计法的三个步骤,首先,我们要制定计划,在计划任务的时候,还应该思索这项任务值得自己花多少时间,其次,我们要记录时间,工作的时间和休息的时间都应该记录出来。最后,我们还需要进行计算总结,计算任务预计耗时和实际耗时的差异,总结工作和休息事项。

4 时间统计法的好处

通过前面的讲解,我们既了解了柳比歇夫,又知道了怎么使用时间统计法,接下来,我们来谈谈,使用时间统计法的好处,看看使用这样的方法后,生活会有什么变化。

首先,时间统计法提升了时间的质量,拥有更高的效率。我们分别来看看时间统计法的三个步骤,制定计划,记录时间和计算总结。第一步,在制定计划中,我们认真分析了一天中可用的时间和今日的工作量,可以有效率地将不同的计划列入不同的工作时间段中,让任务分配更加合理。第二步,在记录时间中,我们注视着时间的流动,更有效率的执行当前任务。第三步 ,在计算总结中,我们回顾当天工作和休息的过程,能知道有哪些事情耽误了我们的工作,通过分析、反思后得出经验和总结,从而对计划做出调整改变,提升工作效率。

时间统计法的妙处就在这里,虽然它不能增加你的时间长度,但是它可以增提高你的时间质量,让你节约和利用好固有的时间。

举个例子,同样是看书,有些人只做记录和写书评,但是使用时间统计法做总结记录后,我们知道了我们看多少页用了多少时间,并据此判断下次看同类书要多少时间。当下次看同类书籍,实际耗时和计划耗时差异大时,我们就可以分析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比如是书的深度有差异,或是其中一本的涉及面更加广了。这样一来,对比了两本书后,我们对于书籍的印象就更深了,同时,在我们的脑海中,这两本书也有了连接点,从而形成坚固的知识体系。

除了能够提升了时间的质量,拥有更高的效率外,我们还可以使用时间统计法,将时间掌握在手中,更加珍惜时间。

我们先来谈谈一个和时间认知曲解相关的实验,美国大学的伯曼博士和约翰博士通过大量的实验和验证,得到了这样一个被普遍接受的结论,那就是,人们普遍相信他们明天会拥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钱,和人们普遍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并且通过仔细调查和对比分析,他们发现,在这两者之中,人们对时间的曲解程度,远远高于对金钱的曲解程度,人们更倾向于认同:明天的时间会有更多。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普遍会认为明天的时间会比今天多呢?我们都知道,学习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反馈,通过看老师在试卷上的改错,意识到知识上还有缺漏,又或者喝热水被烫到嘴,意识到不能喝太热的水。但是,我们却难以在时间上得到像这样明确的反馈,因为我们看不到也摸不着,所以当我们浪费时间时,我们感受不到像“烫嘴”一样的实质反馈,从而做出有效改变。

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时间统计法,减少这种曲解,从而更加珍惜时间。因为在时间统计法中,时间通过每天的时间统计向我们的大脑进行反馈,比如在总结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今天的用时情况,知道今天的时间中哪些是被浪费的,哪些是被充分利用的。这也是柳比歇夫所说的,“被安排好的不是命运、行动、心情,而是时间。”在柳比歇夫的感受中,时间变成了可安排可计划可掌握的实体,他通过这个实体告诉自己,要珍惜每一寸光阴。

好了,我们接着来谈论一下时间统计法的最后一点好处,那就是,对时间流逝感觉更精准,缓解焦虑感。

焦虑感一词在现代社会中经常被提及,在畅销书籍《应对焦虑》中提到,导致焦虑的因素之一是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在现代社会中,交通比以前便捷了,生活节奏也变快了。现代人基本都在忙于做事,这和人体的自然生命节奏是相互矛盾的。

实际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天同样都是24小时,而在同样的时间容量中,现代人接受的信息比之前多得多,时间管理不来,自然就会产生焦虑感。就像赛伯乐投资公司董事长朱敏所说的,“人们常说要和时间赛跑,我却觉得自己一直被时间追着跑,被追的死去活来。”

而使用了时间统计法之后,在制定计划层面,我们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来规划一天的时间;在记录时间层面,我们可以调节我们对时间的感受,对时间的流逝感更加精确,我们是和时间携手并进,而不是被时间追着跑的;在计算总结层面,我们可以回顾今天的时间去处,为明天的时间做出安排。

通过上述学习,我们知道了时间统计法的种种好处。通过时间统计法,首先,我们可以提升时间的质量,拥有更高的效率,其次,我们可以将时间掌握在手中,珍惜时光,最后,我们还可以对时间流逝感觉更精准,缓解焦虑感。

5 总结

在《奇特的一生》这本书里,我们深入了解了柳比歇夫这个人,及其推崇的时间统计法。

首先,我们了解到,他是一个知识面非常广阔的人,有着整理文档和保存记录的习惯,除此之外,他在科研上富有原则,不畏强权。接着,我们还学习了他的时间统计法。具体怎么做呢?第一步,它要求我们要制定计划,在计划任务的时候应该思考,这任务值得自己花多少时间;第二,我们要记录时间,不只是工作的时间,休息的时间也应该记录出来;第三,我们要计算总结,计算任务预计耗时和实际耗时的差异,总结工作和休息事项。

学习了时间统计法后,我们明白了使用时间统计法有着多种好处,它不但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时间的质量,拥有更高的效率;同时,通过时间统计法,我们能够将时间掌握在手中,更加珍惜时间;此外,我们还能够通过这个方法,对时间流逝感觉更精准,从而缓解焦虑感。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特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