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在青天水在瓶”——充满哲思的点拨,其实无处不在

“云在青天水在瓶”出自中唐诗人李翱的《赠药山高僧惟俨·其一》:

炼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馀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这是一首仄起入韵,押平水韵“九青”部的七绝,平仄正确,格律严谨。

前两句写自己见到高僧时的情境,第一句写惟俨看上去像仙鹤,那是瘦高瘦高的,因为是高僧嘛,所以说是炼出来的。第二句写当时的环境,深山中松树成林,何止千棵,而惟俨在松下读经,安然自若。这两句一出来,就为我们建立起一个入定老和尚的形象,但是我们不能用“仙风道骨”来形容啊,虽然可能李翱当时就是那种感觉。第三句转到自己的来意表达,我做什么来了?我来问“道”,结果老和尚啥也不肯多说,只是说了一句“云在青天水在瓶”。

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所以“云在青天水在瓶”这一句呢,是惟俨说的,李翱在这里只是引用,而且将就着这句哑谜样的偈子,用“九青”韵脚写了这首七绝,送给了老和尚。

实际上这句偈子本身字词没有什么难懂的,只是粗读之下有些难解其意。

“云在青天”好理解,就是白云在青天上,闲散自在的一种状态,结合上句“我来问道无馀说”,很明显这是高僧惟俨对李翱问道的答复。“水在瓶”又该如何理解呢?从上下文来看,同样是惟俨对“道”的回复,庄子说“道在屎溺”,那当然道在白云,道在青天,道在水,道在瓶,都是说得过去的。

李翱是中唐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哲学家,是韩愈古文运动的追随者。而韩愈除了万世文宗的名号之外,干得最有名的是什么事情呢?那就是谏迎佛骨。李翱作为韩愈同流,一生抗拒佛老,所以你要说他真心对惟俨讨教,并且像一些朋友想象的,从此大彻大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我们从这首诗的背后故事,大致也能揣摩到当时情境和李翱的心思。

李翱时任湖南澧州刺史,惟俨禅师驻锡的药山道场,正是他的治下。李翱听闻药山禅师的名声,相邀论道却不至,于是亲自拜山。

《宋高僧传》卷十七记载了他们的这次会见:

初见俨,执经卷不顾,侍者白曰:“太守在此。”翱性褊急,乃倡言曰:“见面不似闻名。”俨乃呼,翱应唯。曰:“太守何贵耳贱目。”翱拱手谢之,问曰:“何谓道邪?”俨指天指净瓶曰:“云在青天水在瓶。”翱于时暗室已明,疑冰顿泮。

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出自北宋初僧录赞宁的《大宋高僧传》,也就是专门为僧人立传的僧人作品,所以为了凸显佛门高深,将李翱问道的轶事描写成因惟俨口训而开悟,是必然的。其实我们认真看李翱的作品,其态度是中立的,客观,不卑不亢的,至于什么“暗室已明,疑冰顿泮”,就好像千年之后很多朋友讲这段故事时添油加醋一样,未必做得准的。

赞宁也算是个奇僧,就是对赵匡胤说“现在佛不拜过去佛”的孝敬和尚,也因为才思机敏,对上安鸿渐的“郑都官不爱之徒,时时作队”而才名远扬,实际上就是个郑谷口中“爱僧不爱紫衣僧”的紫衣僧(唐后逐渐兴起的皇家赐高僧紫衣——其实就是富贵和尚)。这种僧人,有才,通律,奉敕写《高僧传》,有名声,啥都有,但是要说真正在佛学上成就多高,那倒未必。

你可能感兴趣的:(“云在青天水在瓶”——充满哲思的点拨,其实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