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的母语

上周末,按惯例我带孩子去了一家我们熟悉的中餐厅吃饭,在那里我们遇到了两个混血小男孩。

小男孩们跟着他们的爸爸妈妈,还有外婆一起来此就餐,期间他们一家人一直都在用英语交流,只有外婆一次次用中文不厌其烦地对孩子们说话。这位外婆跟大多数国内的老人一样,事无巨细地照顾着她的两个外孙,并给小的那个孩子喂饭。

出于同龄孩子的吸引力,我儿子很快就坐不住了,他想去找那两个男孩玩。这时,隔壁桌的妈妈听到了我们的对话,主动带孩子过来跟我们打招呼。闲聊间才发现,我儿子口中的那个弟弟原来比他还大,可能是因为他的中文说得很不好,让人感觉语言表达不流畅,于是让我们感觉他比较小而已。

他的妈妈反复夸奖我儿子,“你的中文怎么能讲得这么好!”,羡慕之情溢于言表。她跟我说,她来美国已经八年了,两个孩子也都是在这里出生,现在她最担心的是孩子们不会说中文。由于孩子们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家里都只有英语的环境,唯一能接触到中文的媒介就只有外婆了,而外婆的普通话也并不标准。对于他们来说,学习中文的难度可想而知,可以说是远远超过我们孩子在国内学英语的。

这就能理解为什么孩子们的妈妈如此担忧了,丢失了语言的媒介,文化更是无法传承。即使她迫切地希望孩子们学好中文,奈何缺乏语言环境,当地也很少有中文学校,这跟国内普及英语教育的环境是有天壤之别的。可见,对他们来说,学习中文绝非易事,也难怪这位妈妈对我儿子能说中文这件事如此赞赏。

据了解,即使是父母双方都是华人,大部分子女所能达到的也只是会说中文的程度,很少有能写汉字的。之前,在和美国司机的对话中,我了解到美国人在学习外语这方面是很不积极的。在学校里可能接触到的第二外语也就是西班牙语了,因为有大量的墨西哥移民。

不管怎样,对于孩子们来说,丢失母语固然遗憾,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进废退自有其规律。也许,对他们来说,这正好是一个更好地认识自我的契机,就像美籍华裔作家伍绮诗在她的处女作《无声告白》中写道那样,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丢失的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