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 | 泊秦淮:意境描写及讽喻诗的妙处

精讲中学古诗文系列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秦淮,就是南京的秦淮河。南京被称为六朝古都,哪六朝呢?是三国以降的六个连续朝代:吴国,东晋,宋,齐,梁,陈。六朝时代是江南初次被开发的时期,作为连续六个朝代的都城,南京自然是极尽繁华,因此在历史上得到“六朝金粉”的称号。秦淮河,则是承载着六朝金粉的意象之河。

秦淮河分外秦淮和内秦淮,内秦淮流经南京最热闹的市区。古代交通以水上为主,类似秦淮河这样的城市主干河流就像今天的高速公路,在市区码头周边,酒肆歌楼鳞次栉比,自可想见。杜牧行经金陵,夜泊秦淮是自然的选择,而夜泊秦淮,当然也会“近酒家”了。

在这样的江南佳丽之地夜泊,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文青翘楚少不得留下一些感想。写首诗吧,第一步当然得描绘一下氛围。描绘氛围正是杜牧的拿手好戏。

泊舟江上,距离酒楼歌肆不算远,也不算近,歌声乐声随着水波传来,隐约而清冽,隔着帷幔,灯影恍惚,人影绰约。这一番景象,用散文更好描述。比如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

用几个字的诗句描写这样丰富的听觉视觉感受太难了,杜牧怎么营造这样的氛围呢?他避开了这些具象,转而描写环境:烟笼寒水月笼沙。一时间,朦胧、暧昧、轻盈、婉转,如梦似雾,若有还无,都被这短短七个字写全了。接着一句“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白描,但有了第一句的铺垫,意境尽在其中矣。神来之笔。

杜牧最擅长这种营造这种意境。再比如: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秋尽江南草未凋”是具象,并不称奇,而一句“青山隐隐水迢迢”,已把全诗的风流浪漫定下了调子。

这是《泊秦淮》语言的妙处。下面再说说这首诗的意旨。

《泊秦淮》是一首怀古诗,为什么夜泊秦淮就要怀古呢?这自然也与六朝有关。

陈朝是六朝最后一朝,陈后主是陈的末代皇帝。陈后主爱好文艺,但格调不高,他喜欢轻浮而忧伤的旋律,又让身边的文人填入同样风格的歌词,日夜听宫女吟唱。这些歌曲中最有名的一首叫做《玉树后庭花》,传说它有这样两句歌词: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

这样的歌词听着就泄气,当时的人们就认为这是歌谶,预示着陈朝的国运“不复久”了。巧的是,陈朝确实很快就灭亡了,《玉树后庭花》这支歌曲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亡国之音。“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所怀之古就是这段历史。

在杜牧生活的年代,怀陈朝之古,实际是讽当代之实。杜牧是晚唐诗人,此时的唐王朝早已由盛转衰,藩镇割据愈演愈烈,中央王朝岌岌可危,在这样的局势之下,人们还有心消遣,陶醉于《玉树后庭花》这样的靡靡之音,国家前途岂非可悲?

再往深处想,国事衰微,世风倾颓,这是民间的责任吗?当政者昏庸荒淫,无所举措,才是真正令王朝重蹈陈朝覆辙的根本吧!

怀古而讽今,这就是怀古诗中的一个次门类——讽喻诗。讽喻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题材,也是衡量诗人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古人认为讽喻诗的最高标准是寓意深刻而不着痕迹——读者一看就知道你是在借古讽今,但从诗句中却一点把柄都抓不住。

历代公认的讽喻诗标杆是中唐诗人韩翃的《寒食》: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按照寒食节的风俗,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话说汉桓帝为了对抗外戚梁冀,依仗了五个宦官,在扳倒梁冀之后,这五个宦官同日封侯。“轻烟散入五侯家”说的就是这段历史。而中唐,正是宦官崛起专权的时代,这样一首诗,吟咏的是寒食春光,感慨的是汉代旧事,而谁都能看出诗句背后所蕴含的意味。

再看《泊秦淮》,无疑完全符合这个标准。在晚唐风雨飘摇的政治环境下,“隔江犹唱后庭花”这样的诗句无法不让读者有所联想,但夜泊秦淮这个地理前提,又明白无误的说明这就是在怀吊陈朝往事。这就是寓意深刻而不着痕迹。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诗 | 泊秦淮:意境描写及讽喻诗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