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中堂(四)

李鸿章蜚声国际,是因为外交,李鸿章在国内声名狼藉,也是因为外交。

李鸿章平定太平天国、捻军之后,声望达到高峰。当时天津发生了天津百姓杀传教士的案子,曾国藩调查后感觉是中国理亏,于是将犯事的人重罚。但是列强觉得没有实际的利益都是虚的,所以要求赔款。争执不下的时候,清政府派李鸿章上任,处理对外事务。就在这时,普法战争爆发了,法国人自顾不暇,这种小事都没的管了,国内则以为是李鸿章声望太厉害了,比曾国藩厉害一百倍,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在李鸿章人生巅峰时,他在天津会见日本的伊藤博文,当时正赶上法国向中国求和,李鸿章觉得连强大的法兰西都向中国求和了,小小日本,撮尔小国,能有啥本事?所以他以极为傲慢的态度接见了伊藤博文,双方签订了《天津条约》。甲午战争结束后,双方议和的时候,伊藤博文回忆说,当年见李鸿章的时候,看见他的威严的样子,现在想想都觉得害怕,可见李鸿章给伊藤博文的心理阴影有多大。

李鸿章亲赴日本,与伊藤博文进行停战谈判,谈判一度陷入僵局。就在这关键时刻,李鸿章遇刺了。他在谈判回住所的路上被人打了一枪。这下日本慌了,毕竟这事儿发生在日本本土。前来探望的日本高官络绎不绝,伊藤博文极其恭敬的向他道歉,然后日本赶紧先把停战协议签了。随后双方在条约上逐条你来我往,一点一点的抠,就像市场上做买卖讨价还价一样。经过激烈的争执,双方最终签订了《马关条约》。

回想10年前,李鸿章意气风发,在天津挥斥方遒接见伊藤博文的时候,再看看今天他的寂寥落寞,世事变迁竟是如此的巨大,实在是让人叹惋。而梁启超认为,这个结果,都是李鸿章外交策略的错误导致的,是他自吞苦果。但实际的本质上,还是弱国无外交的现实。假如甲午战争能胜利,怎会出现如此结果?

甲午战争后,中国割让了辽东半岛,俄国人不干了,纠结了几个列强进行武力干涉,要求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因为俄国人觉得辽东是他们的势力范围。于是日俄战争又爆发了。此后李鸿章访问俄国,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结果他还没回国,条约全文就在中国报纸上被全文刊登出来了。文章一发,为李鸿章招来了滚滚骂名。其实,国力衰弱已经达到了极致,清政府在列强面前,已经属于摇尾乞怜的姿态。而李鸿章所能做的,只能是让这个局面不至于变得更坏。真的是有心无力啊。

西方人有的说,李鸿章是一个有着大手段的外交家,有的则说,李鸿章只是一个惯用狡狯技俩的外交家。外交手段,并不能体现一个外交家的品质,一切都是为了国家利益而已。

而义和团运动时期,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光绪和慈禧逃跑到西安。1901年,慈禧派李鸿章与八国联军签订了《辛丑条约》。李鸿章以80岁高龄,经此磨难,心情忧郁,积劳成疾,最终于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一代风云人物,随着北洋舰队,随着淮军,都被雨打风吹去。梁启超感慨不已,为李鸿章写下一副挽联:

太息斯人去,萧条徐泗空,莽莽长淮,起陆龙蛇安在也
回首山河非,只有夕阳好,哀哀浩劫,归辽神鹤竟何之。

中兴四大名臣,一等肃毅侯,文忠,“东方俾斯麦”,“再造玄黄之人”,再多头衔都不过是梦幻泡影罢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真中堂(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