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天悯人之怀地讨论孩子讨论自己

托福班的课余聊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对夫妻双双残疾,生了一个女儿,三岁做家务照顾夫妻两,然而夫妻两又生了一个儿子。生活本就窘迫,多了一张嘴,更是雪上加霜。于是这一家募捐了。
我们为他们捐款献爱心的时候是慈爱吧?是慈爱么?
他们说,既然本就没有经济来源,就不应该生孩子,何况还因为重男轻女生了两个。
又说起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个富商家里,有六个孩子,前五个都是女孩。
在我们这一代,两个孩子都很少见了,何况是六个孩子的。

这让我想起一段这样的话“所谓‘一见钟情’,不过见色起欲;所谓‘日久生情’,不过权衡利弊;所谓‘白头偕老’,不过习惯使然”。将温暖美好的感情外衣脱下,是多么残酷的现实。“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是不是可以继续说那些执着于孩子性别的不过是自私自利?

也许是最近的压力,有点消极的态度。关于孩子,我想说,人间已经如此艰难,何苦要再创造一个生命让他继续受苦受累?为了固执的“养儿防老”?亦或是为了“传宗接代”?还就是因为“大家都是这样”呢?

是不是我们的文化中就有一种为了让人们迫不及待地生儿育女而进行的刻意宣传?像是一种洗脑从我们一出生的时候就开始。

仔细想想,会发现许多我们必须要去的事情其实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比如,我们必须要好好学习文化课,我们必须要去读研工作,我们必须要学处好人际关系即使那个人我很不喜欢,我们必须要在二十几岁的时候买房结婚生子,我们必须要有成人的样子,我们必须要养育子女赡养父母……你会说,我必须这样做是因为我一直被告诉要这样做;你会说,我必须这样做是因为周围的人都这样做;你会说我必须这样做是因为只有这样做我才能生存。

puck off!你被告诉这样做你就这样做,你是木偶吗?周围人这样做你就这样做,你是不知道自己究竟要怎样做于是就只是在跟风。为了生存只能这样做,有没有想过是什么规定了我们必须这样做才能生存呢?细思甚恐,是一种从古至今的惯性,是一种无形的,我只能用思想文化这个词去类比逼近表达的,其实是游戏规则一样存在的东西。这个东西从我们出生起就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是非价值世界观,也是它在我们童年的时候告诉我们要快快长大,在我们高中的时候告诉我们到了大学生活就美好了…… 而当我们将它的话信以为真当甚至当做行动指南去fellow并实现它给我们的那个目标的时候,却惊讶地发现,那个它描绘得那么美好的世界,原来千疮百孔。于是,我们懊悔,我们愤恨,却发现更加忿恨地意识到,再也回不去了。
它给这个世界的许多现实的事情披上了用谎言编织起来的美丽外衣,innocent我们只能信以为真,当我们发现其实它制造的是一个圈套的时候,已然晚了,已经在它的游戏规则里了,只能继续玩下去。(有点像一个电影里的情节,十三个人收尾相连,依次扣动扳机,最后活下的人就是赢家)更为可怕的是,它为了控制想要跳出它设定世界的人,而让诸如“少数服从多数”的观念深入人心。没错,民众中的多数是愚昧的,尤其是依据背景知识的维度分开看之后。就像沙滩上沙子是那么多,贝壳是那么的少。

放羊-娶媳妇-生娃-再放羊。可怕的是竟有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态度,得过且过。更可怕的是有更多的人觉得这种观念可笑却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过也是这样的生活节奏。至于我,我是觉得好多事情就是无意义的,我知道其实自己无需担心博士毕业时间的问题,因为我愿意哪怕任性地把一生的时间都花在做一个博士生上,只要我每天有书看,有人交流(当然最好的妻子),有课题去研究,有饭能吃饱,有房能睡觉,累的时候可以出去游玩找乐子,其他没有什么诉求。我也知道其实我不需要担心单身了这么久的问题,因为可以慢慢等,哪怕等到最后一刻才等到她出现的欢乐。虽然等的时候还是蛮寂寞的(怎么有一点,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悲怆)。可是我总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无处不在的期待,迫使着我,鞭笞着我,不得不去做得快一点,做得好一点,直到自己也控制不住自己。。。这就是我想抱怨的它了。

好了,好了。码了这些字,一吐心中所想,还是要乖乖的背单词去,,,蛋蛋的忧桑。

你可能感兴趣的:(悲天悯人之怀地讨论孩子讨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