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告白(伍绮诗)
如今的畅销书榜单上鱼龙混杂,不少作品都是令人大失所望,比如《摆渡人》,不得不佩服出版社的营销水平。所以我现在对于所谓的畅销书一直保持着警惕的心态,提醒自己不要被流行的狂潮所裹挟。
不过呢,畅销书中也不时会有意外的惊喜,比如《无声告白》---我觉得它配得上封底上所有的赞语。
《无声告白》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主要人物来自一个中美混血家庭。按理说这并不是一个很讨喜的设定,特别对于中国读者来说,那个年代可以说是非常陌生的,不大能够体会到时代背景的特别意味。
可是这种陌生感似乎并没有影响这本小说的魅力,为什么?
原因很简单,因为小说中传达的内容在今天依然鲜明的存在着,无关时代和国别。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这是全书的核心,也是无数读者被打动的地方。
在今天,距离小说发生的时代已经过去了40多年,在遥遥相望的大洋彼岸,有多少人依然是在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在活着,有多少人终其一生也没能找到真正的自己?
小说中的父亲詹姆斯身为华裔,因为黄皮肤黑头发一直被区别对待。他那么那么努力,成为了哈佛的博士,成为了大学里的终身教授,其实只是希望能像一个正常的美国人那样生活。母亲玛丽琳则属于那种再正常不过的美国女生,但她不甘于平庸的度过一生,渴望自己能够出类拔萃,成为一名医生,可是最终只是成为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
父亲一生最大的渴望就是“合群”,母亲一生最大的渴望就是“出色”,可是他们都没能做到。
于是,二女儿莉迪亚承载了他们所有的期望,他们都希望女儿可以成为自己梦想成为的那个人。
为了家庭不再破裂,为了父母的爱,莉迪亚压抑着自己去迎合父母的期望。结果,她死了,她在一个深夜走进了幽深的湖中。
“看着我”,玛丽琳握住莉迪亚的下巴,想起她自己的母亲从未对她说过的话,那时她一辈子都渴望听到的东西,”你的人生完全取决于你,你能做你想做的任何事”
你给了女儿你认为最好的东西,甚至还有所谓的“自由”。可这些都是你认为好的,你从来没想过她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这个“你”不仅仅是指詹姆斯和玛丽琳夫妻俩,还代表着许许多多其他的父母。
我的孩子明年年初就要出生了,我不知道自己究竟会成为怎样的父亲,但至少,我的梦想我会自己去实现,让别人来实现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哪怕那是我自己的孩子。
奇迹男孩(R.J.帕拉西奥)
很多人都会觉得《奇迹男孩》是一本治愈系小说,但我觉得这更像是一篇童话,美好的不真实。
奥吉是个面部畸形的孩子,经过了27次手术后依然还是非常吓人。在他10岁这一年,父母决定送他去上学,去过正常孩子的生活。
可以想象,他这幅面容会在学校里带来怎样的轩然大波。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吃饭时没人愿意和他坐在一起,甚至碰到他一下都会觉得感染了病毒。
能说这些同学都是些小混蛋吗,貌似也不能,他们只是没有足够的善意去接纳这么个异类。
当然,我们都能想得到,随着故事的发展,奥吉慢慢交到了朋友,并逐渐赢得了同学们的尊重,甚至最后还获得了学校的最高荣誉奖章。
非常温暖,非常正能量不是吗?
是的,一切都很美好,我也确实被感动到了。但同时我深深的知道,这样的故事在现实中基本上不大可能发生。
不提奥吉家境优越可以支撑27次之多的手术,不提无论父母还是外婆姐姐都无条件的关爱他,没有一丝一毫想要放弃,就说他在学校里的遭遇,就真的已经很难很难了。
我读初一时班上有个女生,她远没有奥吉那样的怪异,只有由于家庭条件不大好吧,所以平时显得有些脏兮兮的,而且学习成绩也不大好。就是这样的一些不同,就足以成为同学们顾立她的原因。女生们不和她一起玩,男生们经常在她身后起哄,她每天下课时只是安静的坐在座位上,好像没有看到同学们看她时的异样眼光。
而我,就是当年在她身边起哄的众多男生中的一个。
本来这些记忆都随着时光流逝渐渐模糊,直到有一天我在超市里买东西遇到了抱着婴儿的她。她向我点头致意,没想到居然还能记得我。
那一瞬间,所有的记忆突然间清晰了起来。原来当初的自己是那么的可恶,原来自己居然参与过校园欺凌。
平心而论,当初的我们并没有怀有多大的恶意,至多就是起哄耍闹而已。但那些异样的眼光和刺耳的起哄声却是将那个女生终日包围着,她该是怎样的难过,仅仅就因为她有那么一点点不同。
何况奥吉那么的与众不同。
我们都知道做人应该要有教养,要选择善良。但不是每个家庭都能有这样的教育,不是每个孩子都能懂得这些道理,应该说大部分都做不到。所以说,我觉得《奇迹男孩》更像是一部童话。
“你当然得忍住!”妈妈责骂道,“孩子们,我必须告诉你们,我对你们所说的事情感到非常失望,”她的表情和她的语气一样严厉,“老实说,我的意思是,他还只是一个孩子---就跟你们一样!解谜,你能想象他看见你从他身边逃开是什么吗?还尖叫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