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更1197‖重读帕尔默《教学勇气》经典句摘录(4)
文‖张爱敏
第三章 潜藏的整体——教与学的悖论(P63—P89)
01一首小诗
一切可见的事物,
都蕴藏着:
看不见的富足,
黯淡了的光,
谦恭的无名,
隐性的完整。
这神妙谐美的凝聚和完整,
是智慧、是万物之母,
是创造万物之灵!
——默顿《索菲娅》
02几句经典
我们中一些人惯于这样:告诉我你那方的观点,我就可以找到任何方式,管它公平不公平,就以反方的立场跟你争论。这种坏习惯根植于这一事实:我们通过分析透镜看待这个世界。我们用非此即彼的观点看待每一件事情。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科技领域赋予我们力量,但也给了我们一个支离破碎的现实观,摧毁了生活的完整和奇妙。
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博尔提出一个基本原理:与真命题相反的是假命题,但是与一个深刻真理相对立的,可能是另一个深刻的真理。在一定的情况下,发现真理不是靠非此即彼地割裂世界,而是靠既此既彼地拥抱世界;在一定的情况下,真理是表面对立事物的似非而是的联系。如果我们想认识那一真理,我们必须学会把对立事物作为整体来接受。
有另一认识领域的存在,这就是深刻的真理领域或者说是非逻辑性的问题领域。在这一领域里,如果我们想了解什么是本质的,我们就必须放弃那种割裂地、片面地思考问题的方式,重新开始全面地思考问题。
人类本性就适合于建立各种关系。没有一个丰富的、滋养我们的关系网,我们就会枯萎、死亡。我不是在打比方。缺乏关系的人比被家庭、朋友环绕的人更容易得病,而且恢复得更慢,这是经过临床证实的。与此同时,我们的天性也需要独处。如果我们未能拥抱我们最终的孤独,而只是在与其他人的交流中找寻生活的意义,我们就会枯萎、死亡。我们对孤独和集体的需求是一样的,这两种需求彼此对立,构成了,对很大的矛盾,一旦被拆开分离,原本都赋予生命活力的两种存在状态就蜕变为它们自身的亡魂。
我们把教与学分离,其结果是:老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真实的教与学的悖论:同一个人可能第一天上课很精彩,第二天却教得一败涂地!
我在课堂上靠放弃来维持平安无事。我憎恨以这种方式教学或生活,但对付这个班似乎只能这么做。要成为一名更好的老师,我必须养成一种既依赖又不依赖于他人反应的自我感——这是一对真实的矛盾。要学好这一课,我必须进行一次孤独的旅行,深入探索我自己的本性;而且同时,我又寻求他人的帮助去认识真正的我自己。
教与学的六个悖论:既有界限又开放;既愉快又紧张;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既尊重学生的小故事,又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发故事;既支持独处又运用集体的智慧;既是沉默的又是争论的。
一是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又是开放的。没有界限的空间不是空间,只是一种无序的空旷,在这种空旷里就不容易出现真正的学习。但又必须是开放的——向与真正的学习伴随的惊喜开放,向由探索精神导引的许多路径敞开。如果说界限是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旅程有个目的地,那么开放则是提醒我们会有很多条路可以让我们到达终点。
二是这个空间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地气氛。学习空间既开放又吸引人,既自由又安全、可信赖。具有以下特征:有休息的空间,有补给营养品的空间,有当某人感到锋芒毕露时可以藏身的空间,以便能够帮助学生们处理教育探险行程中的危险。
三是这个空间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如果一个空间要有利于学习,它必须鼓励学生们找到自己真正的表达机会,无论他们表达意见的方式是否被别人认可。当学生们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情感、困惑甚至是偏见的时候,学习是不会存在的。实际上,只有当人们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教育才有机会产生。同时,它应该也是一个团体意见被综合、被完善的地方。团体可以肯定、质疑、挑战、纠正个人的意见。教师的任务就是倾听团体的意见是什么,并且一次次地把团体形成的智慧思想回馈给团体,以便大家都可以听到甚至改变团体已有的思想。
四是这个空间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学习空间应该有足够的位置去容纳一些个人的小故事,去容纳学生个人体验到的、心灵导师发挥了作用的故事。
五是这个空间应该支持独处并用集体的智慧作充分的支撑。一个值得信赖的学习组织不止是能够容纳独处,让学生们充分实现内心的导师所教导的东西才是最基本的。在这个敬重灵魂奥秘的组织中互相帮助,超越障碍,明察辨别。教师给予我们滋养和保护,再加上一定的感悟力和安全保障,一个学习组织就能帮我们发现通往我们生命内部真理的通道或障碍。
六是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沉默自身也是一种表达,一种从我们自己、从他人、从这个世界的最深处呈现出来的表达。在真实的教育中,沉默是作为一种学生需要内心世界工作时值得信赖的母体,是适合更深层次的一种媒介。
在教学中,我们要考虑怎样以自己的工作方式将这六种悖论结合在一起,这也许就是一种理论上的完整的教育学。
整体把握悖论的立足点在教师的心里,我们无力去把握它不是因为技巧的缺乏,而是因为我们内在生命的缺失。如果我们想在悖论的力量下教与学,必须接受心灵的再教育。
当我们忍受不了通往更高境界的磨难时,我们就不能在最深的层次教导我们的学生。我们把握住对立的张力,把深究的大门敞开着,吸引学生进入一个我们能共同学习的领域。
每一个好教师、每一个好父母都在某种程度上学习在自由和纪律的悖论中协调平衡。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和学生们都成为能够自由地思考和生活的人,然而同时我们也知道,帮助他们成就这种自由需要我们在一定的环境下约束他们的自由。
要耐心地对待心里所有尚未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尝试去喜爱这些问题本身.....不要急于得到答案,因为你还没有经历过,所以不能给答案。关键在于去体验一切。现在就去体验问题。渐渐地,不知不觉地,体验了一些日子以后,答案就会出现。
03一点感悟
一首小诗赞美一切事物所具有的神妙谐美的凝聚和完整所具有的惬意与美好。
在教与学的悖论中,作者总结了6种悖论:既有界限又开放;既愉快又紧张;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既尊重学生的小故事,又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既支持独处又运用集体的智慧;既是沉默的又是争论的。
这就是教与学的完整性,这就是教育学的真谛,但真正使其获得践行的价值与意义,关键是师生去体验,去感受成长中撕裂般的疼痛与无比的喜悦。正如斯科特-马克斯威尔的一句话“一些未被理解的规律使我们处于矛盾的境地无从选择,在那里,我们并不喜欢我们的所爱,好和坏像不可分离的伙伴不能被截然分开,在那里,我们心灵的破坏与狂喜——这种冲突只有盲目地把它带入到我们的心灵才能够解决。这层被称为天命。还有人能用更佳的措辞描述它吗?”
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团队,我们的学校,何尝不是如此。我想起了今天在群里的一些分享。一个团队,有共同的愿景,有阶段性的规划,也有彰显个性的话题与分享。这里没有恐惧,只有彼此的欣赏;这里没有权威,只有平等地对话;这里没有一言堂,只有民主与坦诚。于是,在思想的碰撞中,有火花不断迸溅,有思维不断激活,有灵魂不断被唤醒。彼此赋能,彼此成就,彼此成全。
有时,群里时而沉默着,时而争论着,时而又是狂欢着。但我们不孤独,我们都在,心在一起,我们就是坚不可摧的团队。
有时,总有学生表现出情绪的低落,总觉得自己不如被人优秀,总觉得无比的自卑,甚至总有“熊孩子”出现,怎么办?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个词,就叫“守望”。
有时,我们要需要扪心自问: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我该怎么样抵达那里?很多时候,我们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要相信自己的耳朵,而是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自己。认识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我们虽然不可能完全看到自身的完整性,但我们一直走在探索的路上,这就是人生的意义所在。让我们一起出发吧!尽可能的多一点看见,多了解一点真想,多让自己不断走向丰厚、丰实,尽可能地走向完整,接近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