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太空授课”式科普撒下探索星辰大海的种子

微重力环境下,乒乓球放入水杯是什么状态?向水球注入气泡会发生什么?12月9日15时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演示了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人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神奇现象,并讲解了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这是时隔8年,中国航天员第二次开展太空授课,也是中国空间站首次太空授课。“天宫课堂”地面主课堂中国科技馆对公众开放并举办相关航天科普活动,吸引了众多科学爱好者前来打卡和积极参与。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一次次的太空探索,承载着中国人的千年飞天梦想。“天宫课堂”体现了我国的科技实力、进步与创新,同时,它有助于公众了解航天事业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理解航天事业需要数代人的前赴后继。此番太空授课搭建起公众和航天事业之间的桥梁,是开展公众科普教育的良好时机,让更多人对航天事业有了直观的认知,收获十足的参与感。“天宫课堂”更给许多孩子带去诸多惊喜,特别是“天地”实验的差异,让学生看到地面上几乎看不到的现象、观察到物理规律的异同,从一连串“为什么”“原来是这样”等疑问和惊叹中,确立了梦想的起点。

“天宫课堂”里的一个个小实验,带给我们诸多启发。比如,在教育领域,厚植求知若渴、保持好奇、鼓励梦想的理念和沃土,让学习永远在路上,将课堂和讲台设置在任何有知识喷涌的地方。除了空间站这一课堂,或许我们还可以带着孩子们在“蛟龙号”里看海底、用“天眼”望远镜探索深空,甚至未来通过“火星车”了解地球之外的另一方天地。

再如,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造福社会,意义重大。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当其走向民用、商用领域,无疑会改善更多人的生活。诸如空间站里的洗护用品等“天为地用”的航天科研成果已经陆续上市。而当光学、材料学、遥感技术等领域中的前沿科技走进寻常百姓家时,人们的生活体验或将迎来质的飞跃。

此外,让探索和创新精神代代相传,至关重要。2013年,王亚平向全国6000多万名师生进行太空授课后,有孩子写信说:“请放心地把接力棒交给我,我一定会做得更好。”目前,已经有学生制作的立方星,随着航天发射任务搭载进入太空。如今接受“天宫课堂”授课的孩子当中,或许某一天也会有人进入空间站。期待航天事业的进步能够激励更多国人为民族富强而携手奋斗。

“太空出差三人组”曾为《朗读者》栏目发来一段朗读视频,内容是巴金《激流》总序:“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仰望星辰大海,相信有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借助航天员的眼睛,看见宇宙的光芒,点亮自己的梦想。

“我们或许不缺少种子,但是缺少播撒种子的人。”未知领域往往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向往和无尽的想象,而知识则是将梦想照进现实的阶梯。期待“天宫课堂”撒下更多探索星辰大海的种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期待更多“太空授课”式科普撒下探索星辰大海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