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解人间词话》打卡三 爱以血书者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生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李煜和赵佶,同是亡国之君,《燕山亭》 和《虞美人》同是亡国之词。然而,两词的境界却是大不一样。

    王国维认为只有李后主的词才是真正的泣血之作,而同是亡国之君命运的赵佶的词,不过是感叹自身命运的悲苦之词,达不到李煜的境界。

    初读,尚不能完全理解,通过了解历史,创作背景,发现的确如此,王国维不愧是集大成者,总结如此精辟透彻。李后主后期由于生活的巨变,写出了泣血的绝唱。后期的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在自己的词中,他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终生受难自己承受的对象,年少之时便尝尽人间之欢,中年之后才透彻人间之悲。之后,才能大彻大悟,不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患难,而是退到了众生的角度,感叹世事变幻,人间无常,众生皆苦。这也是血的经历写成的血写之书。

    靖康之耻,宋朝的两个皇帝-宋微宗赵佶和儿子宋钦宗赵桓皆被金人俘虏。但当时的社会现实宋朝应该还不至于亡国。亡国的一部分原因也在于皇帝。两个都是厚黑学的高手,心思不在如何抵御金人,而全用在了帝王权谋术,如何清除内部势力上。

                  燕山亭

                              赵佶

    裁翦冰俏,轻叠数重,冷淡胭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闲院落凄凉,几番春幕。

  凭记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有时不做。

    从这首词的感情来分析,这的确是一首绝命之词。做皇帝做到了这个份上,也的确算得上是够悲哀的。但是此词之中,皇帝并没有对自己的政治行为做任何忏悔,只是在感叹自己的命运之悲,而这悲也倒是真正的凄苦无奈,好似一人将死之时的呜咽和哀号。

    这呜咽和哀号之中,他的情是真的,也是被的,但是比起李后主的词,缺少了一些气势。赵佶的呜咽与哀号之言,只是为自己的皇帝命运,好像在抱怨老天爷将自己在这芸芸众生之中点为皇帝,却又叫自己成为金人之囚不满一样。他的词,看起来悲悲惨惨戚戚,其实只是在为自己此时的境地悲哀。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年年春至,岁岁花开,月月有圆,长存之,互消之,无尽也,无穷也。仅仅是一句“春花秋月”就写出了时间之永恒,而万物至无常,而这无常却恰恰是这永恒的组成。这生于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的李煜,不过就是轻吟词一句,就写出了此等风范,更何况这些词都全是自身的直观感受,正所谓的浑然天成也。

    而“何时了”,正式写出了作为一个普通之人,面对万物之无常,时间之永恒的无奈之情。春花秋月,无穷无尽,无尽无休。而人呢?人的年华却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往事知多少这一句已经将自身的悲苦之情全牵了出来,去日苦多,长逝不返,这里既可以看作是自己的哭悲,又何尝不是云云众生之苦呗,也是传承上句“何时了”之意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图解人间词话》打卡三 爱以血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