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的视界,学生的世界

——基于教学目标的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整合应用研究”课题研讨会感悟

    今天有幸聆听了高区“多课型单元整合教学”研讨课,五位老师从古文、 诗歌  说明文、 微写作 、史铁生母爱主题散文等进行五个角度对课内外文本进行深度整合,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整合提供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以《绘形 传神 达意》——山水小品文赏析整合教学为例。

单元内部整合,品语言

  本课选取《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初三上册第三单元,的三篇山水小品文为整合对象。

  问题A:群文阅读,找出三篇文章中写山的句子,并思考

1.课文在写山的形上有什么异同。

2.分别运用了什么写作技法来写山?

明确:正侧面描写、多角度观察、修辞手法运用等。

    问题B:找出三篇文章中写水的句子,并思考

1.写出水什么特点?

生交流明确:都写了水急,水清的特点。

2.作者都运用了哪些写法?

《三峡》之水:正侧面相结合: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动静结合。

《与朱元思书》之水:正面描写和侧面衬托,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动静结合。

    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绘形”的第一层次中,通过带领同学们抓住山水的特点,分析文人写山水所运用的多重技法,来赏析山水小品文的语言之美,从而欣赏山水之形貌。

课内课外整合,拓思维

PPT出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老师带领孩子思考: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此时的山具有了人的生命活力?

明确:“竞、轩邈、争”让我感受到此时山是活的,他们像人一样争着抢着向上生长。(化静为动)

整合课外阅读: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思考:此时的山还是山吗?

明确:此时的山已经不仅仅是山了,它如蛇般灵动,如象般奔腾。

再次回归文本:寻找除了写山还写了哪些景色?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明确:蝉鸣、猿啼(以动衬静)

      老师通过带领孩子结合课内外的文本,拓宽了孩子的思维,让孩子明白运用动词化静为动,运用山中动静来以动衬静。从而衬托山的神韵。真正理解“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内涵。即使发现山水小品文的传神之美。

    此外在整合分析三篇文章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怀环节,老师还适时补充了郦道元、陶弘景、吴均三位作家的身世背景,以及仕途情况。来帮助学生们理解作为地理学家的郦道元,和作为山中宰相隐居者陶弘景,还有仕途不顺隐居家乡的吴均,他们三人借写山写水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怀。

郦道元:借渔者歌写三峡秋景的悲凉。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吴均:通过写山水表达凡夫俗子逐名官场的那种厌弃之情。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表达自己对山水美景的热爱之情。以及能与古代知音比肩的自豪之感。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仅引导孩子归类整合作者借山水表达的情怀,还进一步让学生明白了山水小品文达意的最高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学科之间整合,提审美

    整篇教学设计最大的亮点在于利用学科知识整合寻找切入点。授课老师巧妙的抓住了山水画鉴赏和山水小品文鉴赏的共性——绘形、传神、达意。采用山水画鉴赏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来引领学生欣赏、写作山水小品文。授课老师用画来带文,提高孩子对艺术美,文字美的鉴赏能力。

      蔡捷老师说:评价一节好课是这节课否能把学生带进去。纵观整堂课,恢宏大气,教学设计结构层次感很强,课堂落实的层次感也很强。问题设置兼顾了各个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能力范围的达成的任务和目标,低层次的孩子可以背诵课文,中层的孩子可以学会去赏析,高层次的孩子子能入境。真正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真正体现了核心素养的四重境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语文教材整合最考验老师对文本的把握,对学情的掌握,老师自身的知识水平深度和广度。作为老师,你关注和钻研的方向,就是孩子成长的方向。所以老师的视界决定了学生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师的视界,学生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