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粒儿的旅行——学科大概念的初步理解

《从教走向学》一书的第三章提出了学科大概念的教学理念。

从学科内容的角度来看,学科大概念反映学科本质是经得起学生持续思考和理解的内容,是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的,能帮助学生应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这样说还是有些抽象,我正好看到一个有趣的例子,我们一起来看看。

前不久,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几个孩子兴奋地举着一个小盒子抢着给老师看。里面装的是什么呢?你肯定想不到,居然是孩子们的粑粑。为什么要把这个东西带到学校呢?

原来小学四年级科学课教材有一个单元,叫“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传统教法,老师要先讲一遍人体有哪些消化器官,然后对照人体消化系统图,指出食道、胃、小肠、大肠的位置,说出各自的功能,最后来个测验,考考学生记住了没有。这种灌输式的学习对孩子来说有点枯燥。

所以,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就尝试把这个单元设计成了一个学习任务,叫做“玉米粒儿的旅行”。让孩子把一颗玉米粒儿直接吞下去,看它是否会从粑粑里拉出来。

那几天校园里可热闹了,好几个孩子早上一进学校,就兴奋地举起小盒子,对老师说:“我的玉米粒儿已经拉出来啦。”有的孩子有点沮丧:“为什么你的拉出来,我的却不知道去哪里了?”

带着这种好奇,孩子们继续做实验。他们把馒头、蔬菜、水果切成小块,装进塑料袋。再加入水,反复地揉捏挤压这个袋子,模拟胃的工作。然后,把煮熟的玉米装进吸管,边揉捏袋子边吹着玉米粒往前推移。孩子们发现,有时候玉米粒被卷到其他食物里碾碎了,有时候却完整地排了出来。这样孩子们就体验到了,每一颗玉米在肠胃蠕动过程中遇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这还没完,孩子们还要小组讨论,总结出保持自己和家人消化系统健康的几种好办法,并且设计出家庭平衡膳食的方案。

一周后,爸爸妈妈们拿到这份方案的时候都很意外,有些科学道理家长也是第一次知道。不同的孩子对方案也有不同的表达,有的用清单,有的画漫画,还有的给家庭成员开出健康处方……爸爸妈妈把这些方案贴在客厅的醒目位置上,让孩子有了持续学习的热情。

这是多有意思的课程设计啊,相信所有学生一定从“玉米粒儿的旅行”这项实践活动中,既学会了书本中的知识,还能引发他的持续思考,真正理解书本中的内容。

一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到底是什么?一门课程的教育价值究竟在哪里?我们希望学生学习完一门课程后,长久不忘记的东西又是什么?怎样让教材中刻板生硬的知识赋有“灵魂和生命”?

数学课一直有一个理念是: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初中阶段的数学已经没有小学那样感性了,需要学生从感性认知逐渐上升为理性认知。“学科大概念”是从最本质、最核心的概念入手,逐层递进。回忆自己教学中的案例也有符合“学科大概念”的做法,今后可以再梳理一下。

你可能感兴趣的:(玉米粒儿的旅行——学科大概念的初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