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No.0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史

【思考】:

1. 为什么中国建筑能做到“墙倒屋不塌”?

2. 中国古代建筑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呢?

3. 你最喜欢哪类建筑?



【从无到有——石器时代】

10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的住宅方式为“巢居”或“穴居”。巢居是用树枝搭建在树木上的房子,就像鸟巢一样。传说,穴居是找到一个天然的洞穴来当房子居住,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和山顶洞人遗址,都是原始人穴居的遗址。


10000--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因为南北方气候的不同,产生两种不同的房屋形式。北方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木骨泥墙式建筑“,墙体和屋顶均用木头搭建框架支撑,西安半坡村是半地穴式的房屋,郑州大河村则是高于地面的建筑。南方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由于气候潮湿多雨,产生“干栏式建筑”,上层居住,下层用柱子架空,不仅可以防潮,有时还可以蓄养牲畜。





【创立基本形式——夏商周】

公元前2070--前1600年的夏朝:已发展出明确的宫殿建筑。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就是一处夏代晚期的都城遗址,一号宫殿是廊院式建筑,殿前有一开阔的庭院,周围有一圈廊庑环绕。


公元前1600--前1047年商朝:城市出现了壕沟和城墙,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遗址是商晚期的宫殿遗址。


公元前1046--前221年的周朝:王城中的宫殿规模增大,出现了太庙和社稷坛。西周时期建筑的二大成就:“瓦”的发明,为房屋解决了屋顶的防水问题;“陶水管”的发明解决了建筑和城市的排水问题。春秋时期,瓦已经得到普遍使用。战国时期,出现了砖和高台建筑。秦国咸阳宫“一号宫殿”遗址高出地面约6米,台顶有两层,台下一层,全台外观如同三层,非常壮观,是战国建筑的典范。




【初步成熟时期——秦汉】

公元前221--220年的秦汉时期:建筑多为木质结构的高台、楼阁和庭院,特征是高且大。汉代的木架建筑技术逐渐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也有了很大的发展。木架建筑的三种主要形式——台梁、穿斗、井干,此时已经成型。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等4种屋顶形式已经出现。



【风格融汇时期——魏晋南北朝】

公元220--581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以前的城池为土筑,东晋时期的北方十六国用了包砖。这一时期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大量佛教建筑的兴盛,出现了佛塔、佛寺、石窟等形式。





【全盛时期——隋唐】

公元581--907年的隋唐时期:建筑规模宏大,端庄严整。特征为宽大深远的屋檐与叠瓦脊相结合。现在很多日本古建,尤其是寺院的建筑还保留着唐代的建筑风韵。山西五台县的南禅寺大殿是中国仅存的唐朝建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





【延续时期——两宋】

公元960--1279年的两宋时期:建筑体量较小,线条优美,砖石和木构高层建筑同时发展并结合,出现了殿、台、楼、阁的复杂形式。流传至今的《清明上河图》再现了那个时代的建筑特征和整体风貌。





【停滞定格——元明清】

公元1206--1368年的元朝:建筑仍然沿袭了汉族传统建筑,在皇宫中加入了蒙古族的传统建筑元素。河南登封的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由当时的“科学家”郭守敬主持修建。



公元1368--1644年的明朝: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已十分完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现存的北京故宫,就是明成祖朱棣营建的宫殿,延续600余年,成为明清两朝帝王的皇宫。直至今日,依然雄浑威严。




公元1616--1911年的清朝:都城北京整体保持了明朝的原貌,建筑形态也未有太大变化。这一时期,兴建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清代中晚期出现了一些中西合璧的建筑。





【再生发展——未来】

未来中国的城市什么样,建筑什么样,就在当下,就在未来,就在你们每个人的手中……



【本期科普】(答案就在这里哦)

中国建筑的最大特征是以木构为主的梁柱榫卯结构的建筑。

也正是这样的梁柱式结构,使得中国建筑具有很大的抗震性,在遇到外力时,木构框架自身所具有的弹性会让它随着外力做一定幅度的摆动,从而消解冲击而来的力量。“墙倒屋不塌”正源于此,这对于多地震的中国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因此,有许多建于重灾地震区的木构建筑,上千年来至今仍然保存完好。如像高达67米多的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为现存世界上最高的木塔,天津蓟县辽代独乐寺观音阁高达23米,这两处木构已经近千年或超过了1000年。后者曾经经历了在附近发生的八级以上的大地震,1976年又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冲击,还安然无恙,充分显示了这一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的优越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专题 No.01】: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