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第三章自由和训练的节奏

理想的消失悲哀地证明了人类的努力遭受了挫折。

在古代社会里,哲学家们渴望传授智慧。

在现代的大学里,我们的卑微目标却是教授各种科目。

从古人向往追求神圣的智慧沦落为现代获取各个学科的教材知识,标志着在漫长的时间里教育的失败。

当理想下降到实践的水平,就会造成教育停滞不前。特别是当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看作是大脑机械化获取知识的能力、或者是对实用性原理的系统化阐述,那么教育就不会有任何进步。

学科太多,所有的学科都有值得学习的若干理由,但我们时间不足。智力教育主要目的是传授知识,但另一个要求是“智慧”。没有一些基础的知识,你不可能变得聪明;一你轻而易举地获得了知识,但未必习得智慧。

智慧是掌握知识的方法。它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所需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这种对知识的掌握就是智慧是可以获得的最本质的自由。

智慧高于知识的必要性。

通往智慧的唯一途径是在知识面前享有绝对的自由;但是通往知识的唯一途径是在获得有条件的事实方面的训练。

孩子的心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一方面,它不是一个可以被人无情地塞满各种陌生概念的匣子;另一方面,有序的获取知识,对孩子们正在发育的心智来说,则是天然的食品。因此,在一个完美的具有理想结构的教育体系中,其目的应该是使训练成为自由选择的自发的结果,自由则因为训练而得到丰富的机会。自由和训练这两个原则并不对立,应该在孩子的生活中得到调节,使之适应其个性发展自然变化。这种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对自由和训练的调节,就是我在其他场合所提到的“教育的节奏”。

“自由——训练——自由”所构成的三重循环周期在全部的智力发展的过程中,有多个这样的循环周期以及周期中的周期所组成。我们把它称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运用阶段”。

没有兴趣就没有智力的发展,没有兴趣就没有进步。激发生命有机体朝着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最自然的方式就是快乐。

痛苦是引发有机体开始行动的一种次要因素。

我们应该寻求一种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模式,这种模式本身令人愉快,让人在自身的快乐中追求并安排个性的发展。处于次要地位的严格训练,必须以保证某些长远利益为目的;要保持必要的兴趣,就必须有一个适当的不能过低的目标。

知识贫乏的确不幸,但是无关紧要。知识的重要性在于它的运用,在于我们对它的能动的掌握——也就是说,在于智慧。

我不赞成这样尊重知识,一切取决于谁拥有知识,以及他用知识做什么。给个性增添价值的是这样一种知识,它经过处理,可以改进直接经验的各个方面。鉴于知识的能动性,教育中过分严格的训练是极其有害的。积极而富有创造精心的思维习惯,只有在充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产生。不加区分的严格训练使心智迟钝,反而实现不了自身的目标。 青年人生来渴望发展,渴望冲动,厌恶乏味的强迫性的知识训练。训练,当它进行的时候,应该满足一种对智慧的自然的渴望,因为这种智慧给原始的经验增添了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的目的》第三章自由和训练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