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教育将走向何方?

自从孔子作为第一位教育家以他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经邦济世”“学优则仕”等理念影响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以来,教育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

世界各国可持续综合竞争力的较量中,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被提到了战略高度。

教育应该领先科技与社会发展

教育至关重要,可是对于现有教育,人们不甚满意。现代高学历犯罪层出不穷,比如北大原学生会主席牟某翰艺情感绑架致女友包丽自杀身亡事件让人想到PUA(一种高智商诱骗)。且高知识人才抑郁者也有增多的趋势(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面:物质得到满足的人,追求精神满足而不得时,容易得抑郁症)。未来的教育到底该怎么走呢?

今年新冠病毒带来的居家隔离,让全世界的学生正式进入了网络教育的氛围。即使有着特定老师指导,有着归属班级概念,学生们仍不胜其烦,盼望开学。科技和信息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特点,它们为人带来资讯与便利的同时,也给人带来选择与上瘾的烦恼。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育跟着科技后面跑。

理想的教育应该培养人才,促进科技与社会发展,而不是被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牵着鼻子走。

在孔子的时代,就已经有“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等启发性教育方法,并让成长起来的优秀人才担任重要职责引领社会发展。在知识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若教育仅限于知识传播,那么在与互联网的竞争中人类很可能被教育置于劣势。

我们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核心,促使教育领先于技术和社会发展。这样的教育应该包括这些方面:真实---人类知识的学习;具有美感---关乎创造力、审美及设计;向善---遵循道德和伦理;使社会公正有序---带来健康的政治环境和公民生活;且具有可持续性---大自然保护及个体健康。

知识、技能与价值观并重的教育

社会发展,经济繁荣,人们的欲念随着舒适度和纷繁复杂的选择日益增多。教育应该为人们提供指南和导航,让人在日益复杂动荡不安的世界找到自己的出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各国所有的课程设计领域的新框架(“教育2030 ”框架)中,创新、调节矛盾及担当责任被置于课程设计的中心位置考虑。在这一特殊的时代,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观是教育的重点。具体是指什么呢?

知识

什么样的知识能够使人类生活丰富并富有成效?

跨学科知识,跨学科知识以学科知识为基础,从多学科视角看待现实问题;

认知性知识,即对各学科所特有的思考过程及信念的理解:“我为什么学这个学科”“如何在现实中使用?”“专业人士如何思考?”;

程序性知识,即通过了解事情如何完成---为达成目标采取一系列步骤—而获得的知识。它可能是跨领域的,通常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发展起来。

技能

认知技能:运用语言、数字、知识推理的一组思维策略,包括言语、思维、执行及解决问题的技能;

元认知技能:对自身知识技能态度和价值的认知技能;

社会及情感技能:表现在持续性个人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中,帮助平衡并磨砺个性、培养品格。

身体和实践技能:运用身体操作的技能,包括手工、生活、专业和协调技能等技能。

态度和价值观

态度可以被塑造,具有独立性、延展性、评价性和情境性,通常比性格或气质更持久更稳定。

价值观指一系列原则,指导我们判断特定的信仰、行为等的好坏与取舍。价值观通过人在经历中探索和实验而得以发展。

知识和技能的拥有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把舵才能走向正确方向,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价值观,向学生提供指南和导航,使他们有足够自信去探索世界

现代社会价值观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学生很容易被眼花缭乱的经济繁荣,物质丰富的假象迷惑而丢失本性。

比如北大才子吴谢宇弑母案件,其中主要原因就是贪图繁华金钱的孩子,因为自身不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对母亲心生恨意。

学生应该获得的价值观,最根本的就是不危害他人,只做有益于他人及社会,促进世界健康发展的事情。

结语

理想教育的大方向,要由国家扶持,社会支持,教育者具体实施,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除了教学能力,知识把握,更需要具有积极的社会交往和情感。

教师成为真正关心学生,并引导其人生的导师。

教师利用数字技术辅助教学病加强资源及技能分享。

教师的教学成果不体现在学生量化的知识内容的掌握而是他们内在素质的提升。

总之,孔子早就要求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师作为教育的中心指导亲历者,必须不断学习走在时代的前沿,而且修德,保证言正德馨,才能带来学生的正态发展,帮助教育实现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未来的教育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