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我的时间意义 中

  不知不觉中随着年龄的长大,我对时间的精确感知得越来越敏感,特别是过年这段时间呆在家什么都不用做,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感觉的时间就是自己的朋友。

  那么是谁最先理解时间的价值了呢?在《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中,作者格拉宁讲到了,古代的哲学家是对先理解时间的价值的。

  反观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越来越多节省下来的时间,空出来的时间都不知道怎么利用,大部分人都是通过消磨和打发时间来过。比如:玩电脑游戏、看小说、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等。

  很少有人能把空出来的时间加以利用,去创造更大的价值。

  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作者格列宁研究了很多柳比歇夫生前的资料,特别是日记和书信,挖到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

  柳比歇夫生前他说过:“我对时间统计法已经习惯了,没有他就没法工作。”可见他对自己的时间统计法非常的着迷。

  从1916年1月1日就开始记录时间的开销,一直记到他过世,这期间的56年没有一天停下来的,虽然在二战期间很多的材料没有完整的保存下来,但这也不妨碍作者格列宁研究工作。

  到这里你会感到疑惑,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不是一开始就是完美的呢?

  作者研究留比歇夫生前的材料,发现时间统计法是逐步形成的,刚开始的时候思考和感情挺丰富的,并没有像书本里给出的那样,每一天都是自己记“时间+事件”这个格式的。

  直到1937年时候写的日记才臻于完善,可见每一位大师的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阅读本书,作者为什么要研究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呢?

  难道仅仅因为他坚持了56年不间断的做日记?他做日记的特殊(时间+事件)方法……

  其实两者都占有吧。

  柳比歇夫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了生物自然分类法。

  这就如同他留下来的时间统计法一样有价值,很早之前柳比歇夫就立志献身于追求真理的斗争。在他的信念中:最好不是去震惊这个世界,而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那种勇于献身生物学的精神。

  在他一生当中很少接触文学类的读物。但有一本是让他非常感兴趣的书—《安娜—卡列尼娜》,柳比歇夫承认文学是学好外语的一种工具。可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其实学一门外语,去学习那个国家的文学,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柳比歇夫—人生的容量

  作者郭列宁在研柳比歇夫的资料时发现,主人公柳比歇夫利用“时间下的脚料”比如:乘电车坐我车开会排队散步,等零散的时间,充分利用这些时间习得一门外语—英语。

  可见流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多么的有价值。其方法的本质是: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柳比歇夫做统计时间这个方法得到了时间,总结出时间的价值和意义。

  他一般把一天的有效工作时间定为10个小时。让我们看出了他的时间统计法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柳比歇夫生前的资料里有写到大仲马的作品,总结起来虽然很枯燥,却很有味儿。

  柳比歇夫往往通过总结显示出了人有多大的智力,使我们为人有那么充沛的精力而感到骄傲。他还是一个高明的分类学家和数学统计学专家之一。

  他的工作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a.写作、研究和例行的工作。

b.非料研究性的活动。

 

c.需要创造力的任务。(比如月总结年总结)

  最后,柳底歇夫的时间统计法赢得了后人的称赞和使用,也让我在内心里感到了无比的欣慰。

你可能感兴趣的:(奇特的一生—我的时间意义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