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没有用,关键在于是否具备使读书有用的能力

很多人批驳“读书无用论”,但都没有批到本质。读书无用论的本质是,学习者不具备使学习有用的能力。最明显的是,仍然有太多人没有对“读书”进行分类。

熟读唐诗三百首,但我依旧牙疼,所以读书无用;研读高等数学,但我还是不幸福,所以读书无用;读过托尔斯泰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但领导还是不喜欢我,所以读书无用;读了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但月薪还是不到一万元,所以读书无用。

有的书是“颜如玉”,有的书是“黄金屋”。你在“黄金屋”里细细找了3圈,说根本没有“颜如玉”,你很失望。这不是书的问题,这是缘木求鱼。就像你向皮肤科医生咨询了一天,然后抱怨你儿子的感冒一点儿没好。

读数理化可以益智,读文史哲可以怡情,读本科课程可以训练思维方式,读研究生课程能掌握科学方法。有些书是为了兴趣而读;有些书是为了拿到证书而读,适合以知识为中心的学习。

如果不会烧菜,那就去读菜谱;如果总是跟人闹别扭,那就去读与沟通相关的书;如果买不起房,那可以去创业,同时读读“如何经营一家饭店?”“如何做好市场?”“怎样服务好客户?”这一类的书。有些书读来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提升能力,我们称之为“致用类阅读”。

所以,读书之前应该先确认自己的目的,然后选择不同的书,并使用不同的读法。比如,致用类图书就不用在乎是否读完,是否理清了作者的逻辑、知识脉络,而应该拆为己用,联系个人经验加以运用(至于原书的体系,并不重要。读致用类阅读的关键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小说或诗集,正读或跳读都无所谓,懂或不懂也无影响,沉浸其中,物我两忘,一个闲适的下午就这样消磨过去,比看电影开心,比旅游成本低,本身就是无用之用,又关乎什么“读书无用论”!

古代有人生病了,不论啥病——头疼了、手断了、消化不良了——都送到医馆,找同一个大夫用同一套“望闻问切”来瞧病。现代医院就不是这样,你到医院一层大厅的咨询台询问“我要看病,哪个医生最厉害”,对方一定不是直接回答你的问题,而是先问你的症状。

从全科到分科,从笼而统之到分门别类,这是一门学问进化的必然。

读书和学习也是。想想看,为了通过考试而读的书,为了消磨时间而读的书,为了博闻强识而读的书,为了解决问题而读的书……怎么可能用一样的阅读方法?

当发现读书无用时,有人因此嘲笑学习,有人因此指责读书这件事,还有人抱怨内容太晦涩、太浅显、翻译质量太差。这些问题也许客观存在,但这些指责和抱怨忽略了最需要对学习结果负责的人——学习者本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有没有用,关键在于是否具备使读书有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