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几天,跟我妹去步行街弄眼镜。从眼镜店出来看到有一群人围着,我俩出于好奇走过去看了看,原来是一位大爷摔倒了,拐杖掉在了地上,满头是血,地板上也布满了血。
路人们都站在那里围着,不少人拿出手机在拍照录视频,有位穿得珠光宝气的大姐,拿着手机一直对着大爷在拍,在拍的过程中,可能觉得距离不够近,还走到了大爷面前对着他拍。
过来好一会儿才有人上前帮忙,我妹走过去给了点纸巾,我原本打算帮忙打个急救电话,站我隔壁的阿姨说,不知道是谁已经打了急救电话了。
我妹送完纸巾回来后,我们就打算走了。走到路口,有个路人找到了步行街的保安,告诉他:“那里
有人摔倒了,你叫一下救护车。”
结果,那位保安当什么都没有听到,冷漠地走开了。
面对别人遭遇危险需要帮助,作为一个路人,你可以选择帮或者不帮,但是如果你还是事发地的工作人员,这不仅考验个人品德,还体现出是否对工作尽责。
有一句话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心与心之间的冷漠。
简单的一个动作,或许就能给别人带来帮助了,为何还要冷漠地浇灭呢?
02
后来,我跟我妹探讨,为啥愿意走上去帮忙呢?
我妹说:“这件事,让我想到了爷爷,所以选择上去帮忙。”
爷爷当年去倒垃圾摔倒了,摔倒后自己完全站不起,后来是村里的人看到了,把他抬回了家里。虽然后来送医院脑出血救治不了去世了,但是我们还是很感恩那些把爷爷扶起来,并且送回家的人,让我们可以见到他的最后一面。
如果没有他们,可能当时爷爷就真的很无助地坐在地上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可能路上离去,我们也见不到他最后的一面。
大部分家庭都会有老人,家人也不可能随时陪在他们身边,很多时候,他们遇到困难只能求助陌生人,如果每个人都冷漠不愿伸出援手,这样他们只能眼睁睁地从寻找希望变成满怀失望。
更何况现在老年人在外遇险的几率也很大,特别是摔到。
据调查显示,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已达1.5亿。按30%的发生率估算每年将有4000多万老年人至少发生1次跌倒。
老人作为弱势群体,手脚不灵活,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耐心对待。
曾经就在公交车上看到老人家走得比较慢,然后被司机和乘务员嫌弃。谁家没个老人,每个人也会有老的时候,也会有手脚不灵活的那一天。
你今天所表现出的态度,说不定日后就会有人以同样的态度对待你。
和善、友助这种品质都是相互的,社会的氛围也是靠大家一起营造的,如果大家都以冷漠之心接人待物,久而久之,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也变得冷冰冰。
03
现在很多新闻都在报道老人讹人事件,让大家人心惶惶,很多善良的人都害怕了,甚至怀疑自己这样做对不对,怕自己好心帮了别人还被讹。因此,很多人在看到老人跌倒后,都冷漠地走开。
其实如果害怕被讹,不妨在帮助前会进行拍摄保留证据,这也是一种自保的做法。
前不久,《钱江晚报》报道三名学生去玩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老奶奶跌倒了,他们上前扶起老人家的同时,也拍了视频,以证是老奶奶自己跌倒的,并不是他们撞倒的。
乐于助人是传统美德,因为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所以大家都不敢随便帮助别人。为了消除大家的疑虑,现在法律也为乐于助人“保驾护航”。
早在2017年两会中修订的民法总则草案里写到: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同时草案还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而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作家雪漠曾经说过:“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我们说大话了,它需要的是实际行动,需要的是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哪怕一丁点的帮助。所以,所有掌握主流话语权的人和媒体,都不应该对善行指手画脚、冷嘲热讽。”
04
面对老人跌倒后,我们应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帮助呢?
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把他们扶起来,这种做法并不正确。
2011年9月6日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里面提到遇到跌倒老人要分具体情况,提出施救指引:
当老人意识不清,在场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如果有外伤、出血,应立即止血、包扎到医院进一步处理。
当老人意识清楚,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年人到医院诊治或拨打急救电话。
若有剧烈头痛或口角歪斜、言语不利、手脚无力等提示脑卒中的情况,不要随便搬动,以免加重病情,立即扶起老年人可能加重脑出血或脑缺血,如需不得已要搬动,应保证平稳,尽量平卧休息。
如老年人试图自行站起,可协助老人缓慢起立,坐、卧休息并观察,确认无碍后方可离开。
如果遇到类似的事情,什么都不懂,就直接拨打急救电话,并且看看路边有没有医护人员,向他们寻求专业的帮助。
虽然世道苍凉,但愿你保持善良。就如有一句话说的:“最无情不过‘世道’,最冷漠不过‘人心’,最温暖才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