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上的摩西》,是不是连题目也不懂?

这本书被加入书单,只是因为我在微博里搜索关键词:微信读书。我老喜欢这样做,想看看大家平常在微信读书上看些啥。有位博主就说:最近看了平原上的摩西,想到在现在的中国,还有人认认真真地写这样的小说,就觉得莫名的感动。 ​​​​

我当时的好奇心瞬间就被勾引上来了,想着这到底是一本什么书,让博主发出如此感叹。这从侧面说明,若这本书真正的感动了读者,他发自内心的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看完之后,对作者双雪涛进行了一个简单的了解。百度百科上的资料很简单,我关注到的是,2017年12月,作品《平原上的摩西》荣获第十七届百花文学奖中篇小说奖。这里获奖的《平原上的摩西》是中篇小说,也就是我读的这本书的前半本。

出版书《平原上的摩西》是一本小说集,有10篇中短篇作品。其中最喜欢的,就是《平原上的摩西》这篇短篇小说。

我是一个普通的读者,喜欢盲读。也就是不做任何背景调查的情况下,翻开书,阅读第一章。读完第一章,我认为它是一个发生在90年代,以“我”为主人公的故事。

第二章,人物转变了,主人公变成了一个警察。这时我脑中“噢”的一声,原来这是一本写各种小人物的,就像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可是读着读着,怎么成了一个悬疑故事?结尾的子弹打中了吗?这突然间的戛然而止是怎么回事?有什么意义?

抱着对第二章的疑惑,开始了第三章。看了几页才发现,主人公成小孩了,文中提到的事和人物有点像第一章的。于是又翻回去第一章,这时我直拍大腿,原来这是一个通过更换主人公视角,描述他们自己的故事,可是每个故事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将所有的故事串了起来。日本有个作家叫伊坂幸太郎,他也喜欢这么写。之前三联周刊采访他,问为什么他偏爱这么写,他说想让自己的作品看起来好玩一点。就读者而言,这种写法会让读者一种探索欲,每个故事里都冒出一根线索,线索攒多了,就像一把全部揪出来,一眼看个究竟。

就是因为这样,很快将这个故事读完了。于是开始思考两个问题:什么是平原,什么是摩西。

摩西,公元前13世纪时犹太人的民族领袖。史学界认为他是犹太教的创始者。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巴哈伊信仰等宗教里都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先知。

平原,在书里是一种香烟的名字,昂贵,不好抽。而这个香烟的包装上画着一个小女孩,玩嘎拉哈。嘎拉哈,也就是羊拐。女孩是主人公之一,香烟是暗线故事的关键。

列出这些之后,我就知道,我不可能像有才识读者那样,读透作者的隐喻,处处埋下的伏笔,和结尾的意图。也不可能像读《82年的金智英》那样,由于有切身的体验,能够写出真实的感受。但是在这个阅读过程中,有紧张,有疑惑,有求知,有想法。这对于我来说,已经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我想就已经足够了。就像小时候看红楼梦,只懂里面的小情小爱,但是也看得开心。长大了以后,能够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也是自得其乐。想必再过十年,我又能看到新的东西。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原上的摩西》,是不是连题目也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