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开始的努力与成长——《绣娘》剧本入围世界民族电影节

文/安晴兰

编辑/席婕寒

2022年,我再次尝试电影剧本创作。

与去年零到一的成长相比较,今年我给自己一个小小的目标,要比去年进步一点点。

没有辜负春光的期待,我与王梅老师联合创作的剧本《绣娘》,入围2022年世界民族电影节。


世界民族电影节--以民族电影为主题的国际电影节,这个电影节,是开放的展示平台,也是一个渠道,让不同语言不同民族背景的电影,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


去年,我与王梅老师联合创作的剧本《青团》,遵循的是小成本、正能量、大情怀的原则。

今年,王梅老师告诉我,在“小正大”的原则上,创作电影剧本,并且,尝试加入一些商业元素。

依旧选择了安居工作超过多年的苏州,作为故事发生的场景,这个城市,有江南特有的文化底蕴与温婉情怀,极具魅力,让各地的朋友了解,让了解的朋友更热爱。而且,故事发生在生机勃勃的春暖时光,非常适合利用世界民族电影节的平台介绍给国际人士,增进了解,促进文化融合。

我选择“苏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创作素材,一种用针线在绣布上作画的艺术形式。

苏绣,不仅仅是工艺作品,这是苏州地区很重要的IP,引以为傲的文化资产,贵在四字:精、细、雅、洁。山水能分远近;楼阁具现深邃;人物瞻眺生动;花鸟绰约亲昵,而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更是名满天下。


这次,虽然有去年《青团》的经验做基础,已经从一开始。

有向电影节的想法,但是,我告诉自己,还是要以勤勤恳恳的赤诚与热情,当作第一次出发,要尝试写出感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的故事。

我搜集了很多资料,对于有着正职工作的我来说,消化的时间依旧有限,告诉自己别再犯拖延症,我毅然开始写作。

在“完成”与“再好一点”双重目的的驱使下,我进入故事里的主人公的世界,在什么地方,采取什么行动,会有什么画面,主人公的互动,擦出什么火花,在字里行间细细琢磨。

我选择了道具与人物组合的对比,让故事有丰富多元的呈现,最终完成一个爱情故事类型的电影剧本。


这个故事,就是我与王梅老师联合创作的剧本《绣娘》,天分与努力兼具的苏绣艺术师方玮,在学校接待了景和儒、景枫企业家父子,仅此一面之缘,就为学校苏绣工作室赢来景氏企业集团总部大楼的装置艺术订单,从此,方玮慢慢解开上一辈过去的遗憾,更以双手努力追求自己的幸福。

商业亮点:双线爱情故事

针与线,起着美妙的化学变化,那是艺术的魅力。在《绣娘》这个故事,老一辈的绣娘,与年轻一辈的绣娘,各自用针线绣出自己的爱情。

双线的爱情故事,交织在一起,或者含蓄婉约,或者主动积极,这是在道具与人物组合之外,另一层情感层面的对比。

是的,总有一种感情,可以直指人心。这是电影商业元素运用最重要的目的—打动你我,可以共情。


在创作这个故事过程中,我感受到绣娘针线缠绕的,绵绵密密的温柔。这样的感受,如同文化的理解,像是一个种子,因为了解,因为包容,让这个故事萌芽出来。

中华文化的悠长厚重,是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我们更应该虚心尝试,创作接地气并能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作品,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让大家可以客观看待与理解中国。

写在最后

之前影评写作,观赏各类型电影,推敲电影语言,付出的时间与经历,加上王梅老师的鼓励与指导作为灌溉,化作此次《绣娘》剧本创作的养分。尽管,还是有很多进步的空间,但是是很难得的经验,已经从一开始一点一滴的积累。

罗伯特.麦基说过,人类对故事的胃口是不可餍足的,而故事艺术,是世界上主导的文化力量。


从零到一的《青团》,从一开始的《绣娘》,创作的故事入围电影节,都是阶段性的标志,进步一点点。

从一到很多,只有坚持每天笔耕,一行接一行,一页接一页,生活中的领悟,学习的各种写作技巧,如同指南,加以运用,扔掉恐惧,敢于被拒绝,用上想象与技巧,或许,我的下一个故事,就会更深刻而优美。


作者简介

安晴兰,在冰冷严肃的科技业奋战的感性文科姐姐,业余时间爱好写作,同时是美国PDA认证正向教养家长讲师与禅绕画认证教师。始终相信天道酬勤,希望在阅读与写作的年华里一直年轻下去。

著有短篇小说《美丽的相遇》,2021年电影剧本《青团》获得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外语剧本提名奖,入围加拿大金枫叶国际电影节。2022年《绣娘》剧本入围得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外语剧本。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一”开始的努力与成长——《绣娘》剧本入围世界民族电影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