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隐居分水》

范蠡在分水镇儒桥村开渠道引水

      作者      何铁牛

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以后,接着又称霸中原,然后范蠡急流勇退,他带领着西施与范夫人黄绣凤以及儿子,一同泛五湖而去。历来的文人墨客,总认为他们漂泊在三江五湖的烟水之中,不知他们最后隐居何处。其实他们迁齐移宋两地住了二十多年后,在春秋末年重返江南。他们曾经在无锡、宜兴、长兴寓居以后,最终才来到桐庐县分水镇西面十里路的地方,也就是百江溪畔,儒桥村下游一里处,在那里定居下来搞开发工作,范蠡后裔世代相传繁衍生息,由此就成为了村落,蠡湖村之名由蠡湖而得。

这个地方虽是个半山区,但有一小片平原。在这片荒滩旁边的南面有一个大湖泊,范蠡就利用此湖泊养鱼。羊舍盖在湖边上,羊舍的底层留有指缝大小的空隙,这样便于羊群在上面栖息,羊粪从空隙处落入湖水中,范蠡就是采用这种办法用羊粪养鱼的。羊舍距离地面一公尺,每天放羊出圈,或傍晚牧归栖息,每只山羊必须纵跳两次。如果是跳不过去的羊,范蠡就仔细观察这只羊是不是病羊还是老弱之羊,这一类羊就要把它淘汰掉。

范蠡在此除了围堤蓄水养鱼外,又要把荒滩改变成良田。栽水稻的田需要用水来灌溉,范蠡经过实地勘测,地势是西北高东南底,渠道之水要从儒桥东半村流过。范蠡首先筑好了范堰,水渠工程刚开始破土动工的时候,住在儒桥村的陈氏和赵氏家人,闻讯前来阻止范蠡开水渠。他们认为:“村中通水渠是破坏风水”。范蠡耐心跟他们交涉,可是他们就是坚决不同意。由此双方起了争执和纠纷,官司打倒了越国皇城为止。

范蠡以被告者的身份出庭,他没有把自己的真实姓名暴露在官场上。为了免得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他借名托姓称“李万”(蠡范)。范蠡在公堂上申辩理由说:“我叫李万,开垦的田畈土名叫“万畈”(范畈),根据地形和水源,渠道之水必须穿越儒桥东半村一百步,然后才能流进万畈田间,他们(陈、赵两家人)不许我开渠道通水,由此才引起了这场纠纷。水田无水如何栽水稻?对此请求官府予以公断。”官府的人说:“村中开渠通水,你们说要破坏风水,那么根据在哪里?哪一种经典上有此说法?”陈、赵两家人哑口无言。官府接着说:“真是岂有此理!当年越王开辟葛山种葛,围垦富塘为良田,难道你们忘记了这段历史吗?”陈、赵两家人,对此无可奈何。范蠡打赢官司后,继续把范畈渠开通,从那以后这条水渠一直沿用至今,它灌溉着范畈农田已经两千多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范蠡隐居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