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差点灭亡的齐国

秦昭襄王二十年,这一年对于秦国来说还是比较轻松的,秦本纪中并没记载太多内容,只是说这一年秦昭襄王跑到两处边境旅了个游。不过这并不代表没事发生,在《魏世家》记载了,这一年秦国攻打了魏国,取得了新垣和曲阳。

这事说明秦国的战争机器,基本上可以半自动化运转了。当然也可能是此时秦昭襄王手中依然没有多少决策权。根据《穰侯列传》记载,秦昭襄王十九年的时候,魏冉再次为相。这一次当了六年。

这样算下来,下面即将发生的一些列事件,背后应该都脱离不了魏冉的身影。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是齐灭宋。

齐国灭亡了宋国之后,觉得自己已经天下无敌了,拳打三晋,脚踢蛮楚。而齐王似乎忽略了,齐国灭亡了宋国,似乎得罪了一个不太应该得罪的人,那就是魏冉。

根据《秦本纪》记载,在秦昭襄王十六的时候,魏冉被封在陶邑,这个地方恰恰就在宋国。当然这也可能就是秦昭襄王说,喜欢宋国的另一个原因。

就在齐国灭亡宋国的时候,秦国也并没有闲着,虽然说秦昭襄王跟苏代说同意齐国攻打宋国。但是秦国司马错的大军一直在魏国横冲直撞,短短时间就逼的魏国献出安邑。

而苏代跟秦昭襄王说的战略构想是,齐国灭亡宋国之后,齐国必然寻求与齐国的合作,到时候魏国一定会献出安邑。这一下子这个战略构想提前完成了,魏国未免也太不禁打了。

这里太史公记载了,魏国献出安邑之后,秦国把占领的城市的居民都撵跑了,然后用爵位招募国内人民迁居河东,赦免罪犯前往安邑。而这个政策在秦国已经不是第一次执行了,也就是说秦国为了快速统治占领区,把原住民撵走然后把自己国家的人迁移过来。

这样做确实有利于快速统治,但是这是一个不可持续的政策,如果秦国没有野心,只是想着偏安一隅那没问题。问题是秦国的目的,或者说所有战国七雄,都有一统宇内的野心。按照秦国这个政策如果一直走下去,等到秦国打到最后,难道要把所有人都撵到大海里去吗?

秦国律法严苛,六国百姓一时难以接受都是正常的,如果逼的太紧,容易造成六国百姓容不下秦国,如果按照这个趋势走下去,或许可以走的很快,但是最终却不得不面对六国百姓揭竿而起的困境。

说了一大通题外话,回归本体,齐国灭亡宋国,即便是秦国不乐意,魏冉不乐意,仓促之间那也是鞭长莫及。

秦国攻取魏国重镇安邑之后,接下来就来到了魏冉报复齐国的环节了。

《秦本纪》记载,在秦昭襄王二十二年,蒙武讨伐齐国,在秦本纪记载,秦国在河东设置九个县,在《田敬完世家》中记载这一年秦国攻占了九座城池,这样来说这一年蒙武的功绩就很明显了。

蒙武还在宛地会见了楚王,这个宛是去年司马错刚打下来的魏国地盘,而且被封给了泾阳君,接着还跟赵王在中阳见了个面。

秦国这一系列的举动,巩固了统治,联合了盟友,接下来必然是要有大动作的。果不其然,时间来到秦昭襄王二十三年,秦尉斯离联合三晋和燕国,组成五国联军,一起讨伐齐国。

这一战在六国年表记载是五国联合讨伐齐国,但是实际上楚国也趁着热闹过了一把瘾,把齐国痛扁一顿。如果要说到这一次战役利益最大的,却既不是秦国也不是楚国和三晋,而是跟齐国有着不共戴天的燕国。

这一战燕国出马的是著名的大将军乐毅,五国联军的其他四国打败了齐国军队基本上就打道回府了。但是燕国这一次是一雪前耻,乐毅带领着燕国军队,一路追杀逃跑的齐王军队。一个偌大的齐国,居然就一败涂地,差一点就被燕国给灭国了。

《燕召公世家》记载燕国军队连齐国的国都临淄都攻克了,齐国就剩下了聊、莒和即墨三个地方没有被燕国占领了。

而齐湣王最终就是逃跑到莒,《田敬完世家》记载,在乐毅攻克临淄之后,齐湣王就开启了逃命模式。先是跑到了卫国,结果这货还是端着国王的架子,傲慢之情溢于言表,自然不受人待见。

接着就跑去了邹和鲁,不过他可能当了四十年国王真的是习惯了,傲慢是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既然人家都不待见他,只能接着跑,来到了莒。

这个时候可能齐湣王也没想到,自己的救命稻草来了,楚国派来了淖(nao)齿领兵救援齐王,并且辅佐齐湣王。极有可能是齐湣王这货性格缺陷,没法与人相处,这棵救命稻草瞬间就变成了一把刀子。

淖齿手起刀落就把齐湣王干掉了,本来是被派来辅佐的,现在事已至此那就别装了,然后楚国就和燕国一起瓜分了齐国土地和财宝。

这一场牵扯七国的战争,从秦国魏冉复仇而起,到燕国乐毅摧枯拉朽打败齐国军队,最终齐湣王身死,齐国差点灭亡结束。这一战看似各有所获,但是客观上看这一战削弱了齐国的实力,六国之间打破了多年以来的默契,让山东六国的矛盾日益加深,其实是加速了六国的灭亡。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秦之差点灭亡的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