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摘抄|学校应该如何开会

网络来源:(公众号)知教师

今天看到一篇文章,值得认真读一读。

越是简单的工作,越不需要预先谋划;越是复杂的工作,越需要提前充分地全盘地思考,能够写下来自己的思考,更为重要,并且还要有定期复盘和再计划的意识与行动。若是没有充分的全盘的思考,就容易陷入忙乱之中,但工作却没有成效,还容易变得粗暴。反之,十个手指弹钢琴,错落有致。

而会议,则是谋划与落实之间的中间环节,是把设想与行动连接起来的中介。然而,学校要不要开会?为什么要开会?什么时候开会什么时候不开会?会议有哪些类型?怎么开会更为高效?疫情时代怎么召开线上会议?校长如何发言?这些,都需要慎重思考。

一、学校里为什么要开会?

学校里会议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镶嵌在组织的各类事件中。这些会议的类型通常包括(与学生相关的会议不在其列,比如升旗仪式之类):

1.例会。

例会是学校固定节奏的阶段性的常规会议,主要目的是将学校的各个部门各项工作连接起来,进行必要的信息沟通,包括学校及部门间的信息沟通、重大事件通报等。例会包括了行政例会,以及全体教师会议。为了确保例会的效率,提升例会的价值功能,还可以在例会中融入经验分享。比如,一个合理的全体教师例会模型可能是:

1)办公室主任或副校长主持,宣布流程,会议总时长1小时或1.5小时。

2)各个部门汇报工作,并对工作汇报作出时间限制,例如,5分钟或10分钟以内,视学校部门数量而定,有特殊需求可以提前申请延时。

3)某个部门负责人,或者某几位教师,做重点分享。主要分享经验教训,以经验为主,时间可以略长。假如是教师轮流分享,每次3-5人,时间可以是10-40分钟不等,视经验本身的价值而定。比如常规性的轮流分享,可以每人10分钟,少数经验特别有价值的,可以增加到20-40分钟。

4)校长站在学校文化的高度,对会议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期待。

会议的频次,以两周至一个月一次为宜,可以在固定的时间段,与其他会议或活动间周穿插进行。

行政例会,主要是信息分享、重大问题的研究与决策、行政学习,视情况灵活决定或形成常规。

2.大型会议。

除例会外,学校还有一些大型的会议,往往是仪式或总结性的,非常重要。比如:

1)开学会议。

2)学期总结会议(有时候还有期中总结会议)。

3)课程会议(各组汇报课程或总结课程)。

4)节日会议(例如教师节)。

5)家委会会议。

6)其他会议(例如离退休教师欢送会等)。

这类会议,内容设计和时间控制特别重要,除少数例外,要相对程式化。比如,开学会议,需要有一个校长的学期工作报告,详细地阐述学校的发展战略、重大部署、核心动作、学校文化等,让全体教师清楚学校的愿景、工作重点以及文化。这个学期工作报告,通常要用整个假期来思考和写作。学期末的会议,则对学期初的工作汇报进行回顾,对照学期的工作进行深度总结,分享经验,反思教训,明确下一步的目标。

3.教研及共读会议。

教研及共读会议,主要是学科组层面的(当然部门内,包括后勤部门,也可以安排教研与共读,这甚至非常重要)。研究是学校的立身之本,这类会议,对学校非常重要,要相对密集与常规。

在频率上,建议每周安排一次教研,一次共读,每次时长两节课为宜。

如果学校较大,教研可以分为大教研和小教研。大教研可以与小教研间周轮流进行,也可以每个月三次小教研和一次大教研。大小教研的内容安排不同,小教研主要分年级或学段进行(视学校规模而定),主要研究备课,大教研则偏重于主题研究与展示,比如语文同样是复述单元,数学同样是计算单元,在不同年级层次不同,就可以利用大教研系统解决。大小教研的主题,全部在开学初课程会议上确定,尽管减少随机教研(尽管实际上总有例外发生)。因为教研是服务于教学的,教学计划已经确定了,教研相对也是确定的。讲生成之类的,都是缺乏全盘思考的借口,工作要尽可能避免随机性,追求确定性,这样成果也容易确定。

共读则要筛选学科老师最重要的专业书籍,包括相对通俗的和相对经典的,并建立起有效的共读程序,确保所有人从中受益。读哪些书比怎么读更重要,最好不要漫不经心地确定,而是反复咨询相关领域内的专家,谨慎决定,并形成学校自身的书单。其中好的图书,不妨三五年重读一次。积淀下来,就成了学校的学术资源。

教研和共读,关键是设立流程、优化内容,然后持续迭代。关于这件重要工作,需要另文详述。一般来讲,除非突发重大事件,否则,不要随意中断或取消教研与共读。

不止如此,校长要经常参与教研和共读,或者指定副校长或其他中层领导对口参与,比如教学校长。一方面,是了解信息,谋求改进;另一方面,是找出做的好的典型,鼓励总结经验,在全体会议上分享,让经验在内部流通。

4.班主任工作会议。

班主任会议,建议每个月开一次。否则,又有教研又有共读,每周会议负担很重。每个月一次的班主任会议,主要应该以问题研究和经验分享为主,让优秀班主任的经验,通过班主任会议得以发扬。

也可以把班主任会议当成学习会议,每学期确定8-10个主题,请有经验的班主任分享,或者请外部专家来进行讲座、对话以及问题学生诊疗。班主任会议涉及到的主题,往往包括开学初的秩序建设、班级管理与文化、问题学生诊疗、班主任的自我修养等核心话题。

5.专题会议。

各种主题会议或突发会议。比如迎检、防疫、重大公共卫生或安全事件、危机事件等。

需要说明的是,学校里不要动辄开会,要减少随机性,以降低对教学的干扰,让大家能够找到自己的节奏。有一些情形,不必开会。平时的各类通知、信息、日常沟通,涉及到全体或部门的,在相应的工作群里以设定的程序发布或公告。会议上不要讲琐事,能通过工作群解决的决不在会议上讲,这是非常重要的原则。否则,会冲淡会议主题,让会议变得乏味,而且,老师们也记不住这些内容。有些学校,甚至声称“基本不开会”,这虽然极端了一些,但是有道理的。

主要的会议,通常是在开学初就确定下来了。每一类会议,都有相应的主持人或负责人。这样,开学初安排好后,就可以将会议填入校历,甚至贴在每一间办公室,并设置会议提醒。这样,所有的会议就有可能准备充分,井然有序。当然,相应的作息时间表和课程表,也会因此而调整。

二、如何提升会议的效率?

会议效率非常重要,这不但是一所学校是否高效的“显示器”,也关乎大家对会议的态度,是期待还是厌倦。

而要提升会议的效率,就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为会议建立规则;

2.为会议设定程序;

3.培养好的组织者或主持人;

4.就会议内容和形式进行持续分享和迭代。

1.会议的规则。

学校所有的会议,规则应该保持一致。无法保持一致的特殊会议,再加入例外规则。这样,久而久之,大家就会养成习惯,深入骨髓,就减少了维护会议的成本。规则应该特别简洁,要与学校的文化与人性高度契合,不要反文化,不要反人性。

例如,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简明的规则:

1)请提前5分钟到达会场,会议将准点开始,主持人开始讲话时,未入座即视为迟到。考勤由各部门负责人进行统计,并在会议开始前后在群里实时上报(有固定的上报格式),因故不能参加会议,要提前在工作群里请假说明。

2)会议期间,手机请设置为静音或振动状态,除拍照外,请勿使用手机或接听电话,或中途离开会场以及早退。

3)若出现下列情形之一者,请于24小时内,用规定格式在工作群里说明原因:迟到、缺席、早退、中途离开;会议中间接听电话或电话响铃;其他不恰当的行为(比如同事冲突等)。

4)值周领导不受上述规则限制,可以随时接听电话以及离退场,并且不必在群里说明。

这个规则,不妨先用电子问卷请老师们审查并提问,达成一致意见后落实。一开始会伴随着一些解释与沟通,久之就习惯了。

这个规则的优点,是不伴随着惩罚,而更强调自律。每一位违规的老师,需要在相应的群(取决于会议是哪个层面的)里公开澄清。这样,老师有机会说明原因,同时其他与会者也会公开看到。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公共的压力,迫使老师自律,也有助于透明文化的形成。这比惩罚要健康得多,也更符合文化方向。

此外,根据学校的情况,可以将座位固定下来,然后每个月或每学期轮换一次。相同部分或者组坐在同一个区域,这样,便于统计。

假如老师经常性违规呢?

经常性违规,意味着经常性地在群里进行说明。久之,就会损害老师的公众形象。从我自己的管理实践来看,这样的事,从来没有出现过。万一出现了,学校在定点聚焦,找老师私下谈话,点对点地解决。总之,不能够因为个别人,而让所有人承受繁琐的规则。

这样也方便老师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假如是班级有突发事件?哪怕仅仅是快递电话。所需要的不是限制老师行动,而是通过公开的相互协调,确保达到一种优化和平衡。

规则在开始阶段,需要有专人去维护。比如,有的老师违规了,但是会议后1个小时内还没有在群里公开说明,相关领导就需要私下善意地提醒。这个提醒不包含任何指责,仅仅是请求协助,并说明公开说明的意义。久之,大家就成了习惯。

2.会议的程序。

会议就像一篇文章,程序就是结构与层次,而会议内容就是主题与具体安排。程序能够确保会议的效率。会议的程序,根据会议的内容,会有一定的差别。这里仅仅根据一般情况,简述一下其中的要点。

一般的会议程序是这样的:

1)发布会议通知。

会议通知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确保信息快速有效触达,二是确保相关人员提前做好准备。后一条不消说,是要提前进行沟通。前一条是程序性的,要视会议的重要程度,以及大家对时间的敏感程度而定。在一般情况下,会建议发两遍通知。第一遍,在会议前一天发出通知,说明会议的时间、地点、主题以及注意事项,并且,加上会议特有的标识,比如用方括号加关键词的方式标明。如果很重要,是临时性的,则要求回复“收到”;如果是例会,则要特意注明“请勿回复”,以免构成群信息污染。当然,钉钉群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看到对方是否阅读,这是可以加以利用的功能。到会议当天,再提前一小时或在第二天清晨予以提醒,并且注意“请勿回复”。一个诀窍是,除非突发事件,否则,所有会议发布的时间是确定的,有规律的,在固定时间发布的,这样,有利于形成心理预期,老师也不用整天盯着工作群,唯恐错过信息。而且,学校要有专门的通知群,只用来发通知,这样,通知也不会被其他信息湮没。

2)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并说明会议主题,以及规则与程序。

如果常规会议,并且使用PPT,那么,会议的规则与程序,不必每次都讲,而是建立一个会议模板,每次在会议前,可以播放或自动播放会议规则与程序,并插入与学校文化相符合的音乐。来参加会议的人可以一眼看到,会议开始时,点击进入下一页,音乐停止,会议开始,这种仪式感非常重要。

3)相关人员按次序发言。

不同会议,发言的次序不同。并且,有些会议发言次序是固定的,有些会议,发言次序是刻意轮换的,以示公平,更多的会议,是变与不变的组合,例如,校长总是最后发言,这是不变的,但各个部门或教师的发言,则不断地在调整。再例如,如果是教研会议,就往往要安排新手教师先发言,老教师再发言,组长最后发言,这样效率最高。当然,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处境中可以灵活调整。并且,不是每一次所有人都必须发言,这要根据与会人员与主题的相关度来决定,以追求会议效益的最大化。

有时候,会有主讲人,那么就要留给主讲人充分的时间。

4)自由讨论。

许多会议,会留出自由讨论时间。主持人可以就自由讨论不断地与大家互动,逐渐形成默契,减少麦霸的出现、非理性发言,以及冷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专业发展的过程,大家一起练习对话,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和语言修养。

5)主讲人总结或/和主持人总结。

总结是对会议内容的梳理,主持人同时可以对开会本身进行总结,以巩固文化,包括对有价值的部分进行概括提炼,以及对存在的无效部分进行必要的提醒,这是进化的必由之路。

6)形成会议总结文本。

会议可以有专门的记录者(也可以轮流承担记录任务,或者由主持人负责记录),按规定的格式来记录,并在会议结束后24小时内,在相应的工作群上传会议记录,永久性可查询,同时归档。会议记录除了标注常规信息(时间、地点、主持人、主讲人、参与者、缺席者、会议主题等)外,主要可以用清单的方式记录。比如议题用清单,会议共识用清单,接下来要执行的任务用清单,等等。可以利用钉钉的相关功能,随时记录并整理。如果开启钉钉记录,还可以生成录音或录音转文字记录,作为附件,以备查询。会议结果的执行落实也很重要,要生成一个落实清单,有时间表及责任人,直接填入对方的日志(比如我用钉钉,相关工作,同事会填入我的日历中)。此外,每次会议还要有人拍照,拍照直接上传到工作群相应的位置,比如钉钉的“全员圈”。

程序建设后,根据具体的情况,不断地优化。在程序中,最重要的,是对时间的敬畏,对程序的敬畏。这是一种事务的紧张感,本身是一种文化。小处不认真,大处就认真不起来,这是不可不慎重的,尤其是学校文化散漫的情况下,从小事做起尤其重要。有时候,这种文化的建设,就是小事的较真甚至冲突中完成了。

3.培养好的组织者或主持人。

现在学校里的会议组织者或主持人,更像联络人和报幕员,是在以螺丝钉精神安排会议,而不是以问题解决者的身份在掌控会议。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但是,只要不聚焦,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一直存在。就像鞋子不合脚,结果整个人都受到影响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是三点:关注会议的组织与主持;研究并分享会议的组织与主持;对会议的组织与主持进行反馈。

关注会议的组织与主持,会让会议的组织者与主持人,脱离“我不知道我不知道”的状态,进入“我知道我不知道”的状态,从而意识到自己要对会议的成败负责,要在会议之前有充分的准备。

有了这个意识,再研究会议的组织与主持流程,以及不同会议组织与主持流程的差异。在这方面,可以浏览相关文章或研究,甚至有专人负责研究并培训大家。然后列出会议组织与主持的清单,供大家参考。就会议的组织与主持过程,给出基本流程,以确保底线。然后,大家在基本流程的基础上自行修改,转化为自己的会议风格。这样,会议组织者和主持人,就会关心会议,研究会议。会议组织得成功,他就开心,会议组织得有故障,他就沮丧并反思,这就形成了一种改进的力量。

在这个背景下,校长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敏感)对会议组织或主持工作进行反馈。比如,一次会议非常成功,可以在工作群里写一段话,描述对这次会议的感受,并指出在组织和主持方面,哪些是感觉特别好,特别有效,且自己也受到启发的。当然,也可以提出改进的建议。如果一个人会议的组织或主持连续出现问题,比如准备不足,临场没有章法,环节有漏洞,不会说话和沟通,那么,也可以给出书面的(通过沟通工具)或私下的意见或建议。当然,如果团队文化是公开透明的,所有与会者有公开分享的习惯,当然是最好的,但这对一般学校来讲,不易形成。

在这个过程中,好的组织者或主持人会涌现。然后,让他每学期分享一两次,或者培训其他人甚至所有人。这样的好处,不是具体培训了什么,而是引发了大家对会议组织本身的关注。这种关注,会带来改进。因为每一个人都明白学校在乎这个,都会想办法不出漏洞,甚至融入创造性。久之,就会带来成就感和持续改进。甚至,学校会冒出一批好的组织者或主持人。这对学校的文化,有着明显的作用。

最后,疫情时代,经常要召开在线会议,再简略地讲几句在线会议的注意事项。

1.在线会议,要确保网络通畅,并有应急方案。这一点,非常重要,需要组织者或主持人,或者网络负责人的精心准备和高度配合。每次出现设备和网络问题,都要反思改进,必要时,要找相关人员严肃谈话(比如网络负责人),连续出现非不可抗拒的故障,就要视为工作事故,绝不能够姑息。

2.人数不多的会议,所有人必须打开视频,这作为基本规则。除了少数会议,这甚至可以作为通行的规则。如果不要求打开视频的会议,主要相关人,例如领导,则必须打开视频。在绝大多数时候,校长必须打开视频。

3.视频资料要保存,并有专人及时生成和整理会议资料。形成的共识或决定,要以文字的形式在群里发布。

三、校长如何发表会议讲话?

我们想象一下,在会议中,谁是主角?谁为中心?

一定是教师,以及教师中的优秀者,卓越者。当然,也包括好的行政人员,包括行政领导。校长的任务,是“使显现”。使优秀的工作成果显现,也使存在的问题显现,使工作业绩显现,也使学校文化显现。到底显现什么?完全取决于会议的性质。如果是教研会议,最重要的是使问题显现;如果是分享交流会,重要的是使成果显现;如果是庆典会议,重要的是使文化显现。一旦错位,会议就没有成效。比如:教研本应该聚焦问题,但大家都把问题隐藏起来,刻意展示自己擅长的一面;分享交流会要展示成果,结果变得了对人的评判;庆典会议要显现文化,结果成了校长的风光时刻。凡此种种,都要非常警惕。一旦会议偏离了本质,偏离了本来的样子,就要坚决地予以纠正。

在大多数的会议中,校长都不是主角,不是中心,而是标准建立者、过程观察者和文化守护者。但这种守护是隐性的,是预防底线被突破。会议中出现的问题,许多时候,要靠私下与相关人员的沟通来解决。涉及到与所有人相关的,才需要公开发言。公开发言往往代表着一种反馈与分享,让大家进一步明确方向。

在大多数不是以校长为主导的会议中,校长的发言,都带有反馈和总结性质。简明扼要、画龙点晴的本领,是校长必须修炼的,并且要成为一种自动反应。为什么校长往往会具有这个本领?因为校长平时思考的问题,多与全局相关,这就带来看问题的宽广的视角,能够跳出问题来界定问题,在反馈和点评中,就容易赋予工作以意义,以及修正工作方向与分寸。

在这里,低调谦逊、以事为本,非常重要。要形成一种固定的话语习惯,一种会议语法,每次修改的,只是内容。这样,有利于提升语言修养、思维水平和文化自觉。然后,对自己的发言时长,有一个大致的控制。多数时候,控制在5分钟以内。当然,因为会议性质不同,例外很多。但要明白一个道理,校长越没有想清楚一件事,关于这件事说的话就会越多。想明白了,表达往往简洁了。迅速抓住要害,结构化表达,而不追求面面俱到,是很重要的。

有些会议,校长是主角,很少。比如学校工作报告,一部分的庆典表彰会议,等等。这时候,精心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校长在公开场合的每一次表现,都会影响到自己的权威,以及学校文化。一个罗里罗嗦,语无伦次,抓不住重点,长于指责,非常粗暴或者口号化的校长,怎么可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我们可以把校长的会议讲话分为两种:一种是开场或总结;一种是主题讲话。前一种讲话,校长不是会议的中心;后一种讲话,校长是会议的中心。

那么,校长的讲话,核心要注意些什么?如何修炼?

1.开场或总结。

开场或总结,最重要的是简明扼要,切忌长篇大论。因为许多发言是随机的,你坐在那里参加会议,主持人忽然说:“下面请校长讲几句。”忽啦啦掌声就响起来了,你不能说“我不讲,我没有准备。”实际上,你要随时处于待机状态,这就是校长必备的素质。你拥有随机但精彩的发言的能力,是因为你对学校的整体思考是成熟的,可以很容易地迁移到不同的场景中。

开场讲话,有一个基本的结构:

1)感谢。

2)揭示会议意义。

3)表达期待。

感谢的时候,需要建立一个顺序,这往往与学校文化有关。有上级领导参与,或者有外校老师参与,要先感谢;如果只是本校内部会议,要先感谢老师,再感谢中层,最后是组织者与主持人。当然,多数会议,是没有感谢副校长和其他中层领导这个环节的,除非他们在会议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或者是组织者或主持人。

揭示会议意义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大多数人并不会从全局角度理解会议,总觉得会议是一个麻烦,更依赖于常规而工作。这时候,赋予会议以意义就非常重要。赋予意义的能力,是校长的关键能力之一。

比如,如果是开学初的课程交流会,校长有一个开场发言,不能讲过去的不足,不能讲要注意的种种细节,而要高屋建瓴地揭示课程,以及课程交流在学校工作中的重大地位。例如:

1)在一所学校中,文化是环境,人(师生)是目的,而课程,则是最重要的道路。

2)但课程是一所学校仅次于人格培养的最难的部分,需要全体教师,把最重要的时间和精力投注在这个地方;但是,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所以,从谋划到落实再到分享,需要高质量的协作,课程会议的价值,就在于树立目标,让接下来一个学期的工作,有了明显的方向、价值观与基本路径,是非常重要的。

3)作为校长,我代表学校行政服务团队,将会把课程方面的相关需要,当成是优先任务,并确保资源倾斜。

这样的表达结构,就非常清晰。

最后,表达期待是非常重要的,期待必须是高期待,只有高期待,才赋予会议,或者会议研究的事项以价值感。期待在本质上,是从愿景或目标对会议尤其是会议研究的工作进行有活力的展望。

当校长带着热爱去表达的时候,感染力就形成了。

总结的结构,与开场的结构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提示会议意义,变成了总结会议成果或价值。如果主持人负责总结成果,校长就负责揭示价值。同时,通过表达期待形成落实压力,无形中也促进了会议成果的落地。

比如,同样是课程会议,校长的总结,可能是这样的(当然,这不是惟一的方式):

1)今天的会议,让我非常的激动和振奋。感谢战友们,感谢主持人。

2)我觉得,今天的会议解决了三个问题:一是学校课程框架的问题,我们第一次从学校整体发展的角度,思考了不同学科课程的框架及其相互关系,这让更为深度的协作成为可能;二是各个学科,有了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实施路径,而不是停留在理念层面,这让我们对接下来的课程落地充满了憧憬,对师生可能的变化产生了想象;三是会议本身是高效的,真诚的,开放的,发言或许有不成熟之处,但是大家如此坦诚而深刻地反思问题,这才是一门学科,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所在,只要上路了,就不怕路远。

3)我期待接下来,这次会议的成果,能够转化到各组的教研中去,我也会积极地跟进和学习,相信一学期下来,我们一定会生成一批活生生的案例,我们不妨先约定好期末的课程总结会议,到时候再聆听大家的发言,一定很精彩。当然,不精彩也没有关系,前面说了,重要的是诚恳,我们只要真诚地在探索,不藏着捂着,那么,所有的弯路或错误,都是团队成长的营养。

4)感谢大家,拜托大家,祝福大家。

2.主题讲话。

主题讲话是浓墨重彩的,要花非常长的时间来准备,盛装出场。

主题讲话的价值,并不在于讲话本身,而在于借助讲话,校长完成了对学校文化、全盘工作以及某个方面工作的深度思考。比如,你在后勤工作会议上假如要做讲话,这个讲话,一定是高屋建瓴的,是对后勤工作的全面思考,涉及到后勤工作的意义,后勤工作的框架与要点等核心内容。

在课程会议上,如果有主题发言,而不像上述所讲的,只是总结与概括,也同样如此。

学校工作报告,更是一篇大文章。而庆典的场合,例如教师节发言,当然是对学校文化的高度概括,公开地表达学校如何理解和看待教师。

主题讲话的关键,并不是讲话稿怎么写,而是校长多大程度上深度地理解这个主题,这是校长最重要的修炼之一。这类会议,就是校长的课程,校长的课堂,校长也要用一辈子来备自己的课啊。

这节“课”怎么“备”?

就是观察与体验、思考与反思、阅读与对话。除了对学校工作全方位的观察与体验,思考与反思,阅读与对话是非常重要的。校长要保持宽广的视野,而且不要局限在教育领域,要对整个社会发展,各行各业,尤其是企业等领域,有一种广泛的了解,从中汲取营养。也要经常处于和不同行业,也包括其他优秀的教育管理者不断的对话之中。这些主题,实际上本来就在心里一直酝酿,就像十月怀胎,会议发言,只是把它“生出来”而已。

一句话,与经典对话,并从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汲取有价值的营养,以丰富自身。

如果聚焦形式的话(无论是语言表达形式还是思想形式),也可以借助一些书籍,形成自己的一些基本工具。比如,对我来说,类似于《麦肯锡方法》《清单革命》这样的书就非常重要。这帮助我养成了一种习惯,用清单将事情或想法罗列下来,并依据重要程度排序,然后运用麦肯锡方法筛选要点,并且完成观点的结构化,再用金字塔原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校长的领导力实际上也来自于此。毕竟领导力,就是“使众人行”,使命、愿景、价值观并不是空洞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必须通过校长,在某一刻清晰地显现或表达。

所以,开会这件事,实在不是什么小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摘抄|学校应该如何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