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的第 107 天分享
想象一下,现在已经是百年之后,你离开了这个世界。你的亲朋好友、同事、以及其他受过你影响的人齐聚一堂,向你告别。
你希望他们怎样评价你的品格?你希望多少人因为你的影响而改变了自己?
01
找到你的目的地:以终为始
“以终为始”指的是我们从最终的目标出发,反向推导出我们的行动策略。每做一件事情或者制定一个阶段性目标,都要先想一下,我这么做,能不能更接近我的目标?
找准目标,比你一直漫无目的地埋头苦干要强得多。
(“条条大路通罗马”)
为什么很多人考上大学、或者得到某个东西之后,就跟泄了气的皮球一样,仿佛丧失了大量斗志?
因为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就一直被灌输着“考上大学,你就轻松了”这样的观念。于是在他们的认知里,考上大学就是一个“最终目标”。
可是上了大学,遭受社会的“毒打”之后,他们才渐渐明白,大学不是终点,它只是我们人生马拉松的一个小站点。
为了避免我们在人生历程中太早“泄气”,你需要给自己一个长期的目标,并朝着这个目标一点点前进。
巴菲特被人们称为“股神”。为什么他的投资产业能一直长盛不衰呢?
他与普通投资者很大的一个区别在于,很多人特别渴望“速成”,希望通过几个月或者一年就能让自己的收益达到如何如何。
巴菲特的策略是,把目标周期拉长到5-7年,甚至更长。当时间拉长,我们就能更从容地应对短期的风险与波动了。
为了更好地解释为什么那些目标短期的人,长期来看更容易“泄气”这一现象。我自创了一个概念:“精神目标库存”。
当我们余粮很充足的时候,我们会非常淡定从容;而当我们库存不足时,我们就会非常焦虑,吃了这顿还不知道下一顿怎么来。
那些目标长远的人,精神目标库存也比较高,就像巴菲特一样,他能够在投资这个赛道中,一直稳中有进。而那些目标相对短期的人,精神目标库存较低,拼尽全力达成了某个目标之后,就很容易“泄气”。
回到本文开头的那个问题,你希望百年之后别人对你的评价,很可能就是你内心真正渴望的目标。
02
选择较优路线:“以终为始”的两大基础
1. 两次创造
第一次创造指的是智力上的创造,先在头脑中构思,根据你的目标来制定你的行动策略,产品特征等。
第二次创造指的是体力上的创造,很多人都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迈出了第一步,你就完成了目标的一半了。
2. 自我领导
领导与管理不同,管理是“正确地做事”,而领导是“做正确的事”。
以爬梯子为例,领导是告诉我们应该把梯子放哪里能让你又稳又快地上升,管理则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爬梯子。
“领导”一定是优先于“管理”的,找到了合适的方向,才能更好地执行。
就像上面那个图,定好目标是第一步,自我领导是第二步,在这一步,我们就需要在路线1、路线2与路线3当中,知道哪一条路线是相对较优的。
03
“导航仪”很重要:以“原则”为中心
当你知道了哪一条路线是较优路线,接下来,你就要开始驾驶你这辆小车出发了。
在行驶过程中,“导航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只是拿着一张大地图,很容易就“跑偏”,所以我们需要时不时通过导航仪来修正我们的路线。
“原则”就是我们的导航仪。
1. 以原则为中心
成功人士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行为准则——原则。
据《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的儿子肖恩·柯维回忆说,父亲(史蒂芬·科威)在年轻的时候,就给自己做了一个原则表,后面的几十年,他都在不断修正改进这个表。
在股票市场,很多高手都会设置自己的“买入点”与“卖出点”。原则就像我们工作与生活中的“买入点”与“卖出点”,让我们知道哪些事情我可以做,哪些事情我要尽全力做,哪些情况我应该拒绝。
当你定好了原则之后,你就要100%坚定原则。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不用再担心和纠结。
如果你的购物原则是“只买自己当前需要的”。那么当你买东西的时候,你就不用纠结自己买什么了,自己当下什么紧缺,直接去买就行。其他的东西,就算再便宜,也与你无关。因为它不在你的“导航路线”上。
我经常听身边有人说,当初只想买一个牙膏,结果又买了卫生纸、洗护用品等等,这些东西明明家里不缺,我看搞活动我就想买。
如果你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那么我希望你能通过这一条分享,让你从“购物纠结”中,稍稍解脱出来一点。
如果你的自控力不是很强,那么你的“原则”一开始可以不用那么细致严格,你可以一点点收紧,但一定要保证严格执行你的原则。
在我们使用导航软件的时候,当我们走错了路,系统就会提示我们应该怎么调整路线。
“以终为始”策略就像这个导航系统,我们设定好“出发点”与“目的地”之后,它会时不时检测我们当前的位置是否朝着“偏离目标”的方向。如果偏离,他就会发出警示的声音,提醒我们抓紧时间调整方向和路线。
希望我们在五年、十年、二十年之后,回首往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无比的充实。
以上是我今天的学习分享。我是润东,我们一起,向上生长。
参考书籍:
1.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作者 史蒂芬·柯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