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恐惧,读懂人生的密码

       人为什么会害怕?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的问题。不过,要想真正理解并合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回到原生家庭中,去观察与反思我们的成长过程,以儿童的身份去分析、去研究、去思考。

       埃维克罗蒂著《儿童恐惧心理学》是一本别开生面的心理学作品,虽然少不了专业的术语,但是论述的布局却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去伪存真。在列举最常见的儿童恐惧情绪时,我们会发现有些现象真正发生过,在我们这一代人以及下一代人重复发生,但是我们并不是因为成年了,懂了更多科学知识,见识了更多的社会现象,就能消灭恐惧,只不过以另一种隐晦的方式加以掩饰。

      最令我们恐惧的也许并不是书中所列举的三十四种现象,而是恐惧本身。恐惧作为一种共同的心理体验,它所意味的深层次心理需求是不一致的,也许是可以命名的胆怯,也许是无可名状的复合情绪。如何做到科学而有效的区分,我们赞成埃维克罗蒂所提出的涂鸦与绘画——作为取代、甚至超越语言的符号系统——总是能起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解决儿童恐惧,责任在于家庭,而非父母。父母虽然是为儿童创造生存条件和环境的第一责任人,但自从儿童有了自己的五官与四肢之后,他就不仅在身体上与你分离,而且在精神上与父母疏远。

      害怕被抛弃,是因为我们是群居生物,正如汉字的“人”,虽然笔划很简单,但是意义却深刻,没有互相理解与支持,我们是枉为“人”。面对这种困境,我们需要的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从依恋对象处找根源,这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思维方式。

      害怕身体接触,从表面上看,是否能有权利做出逃避群体的选择是关键,但实质上却得出了南辕北辙的结论,它的指向仍然是对“人”的不当定位。身体接触,在拥挤的环境中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换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如果这种现象仍然存在,那只能说明他正是以否定之否定的心理去渴望他人的关注与理解。

      与社群恐惧不同的是,害怕水、害怕高空等现象往往是生命体的本能。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成长期的儿童,对这类现象是完全可以接纳的。趋利避害,才能活得健康、活得长久。在成长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出现刺激,才能锻炼我们的思考能力与行动意愿。

你可能感兴趣的:(正视恐惧,读懂人生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