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样的事情,最容易让两个人的关系擦枪走火?
答案很可能是:钱。
上周末听一个老朋友聊到件与钱有关的事儿,有点儿不是滋味。
他借了1万5给关系要好的同事,将近一年,上周终于还了。朋友估计被开心冲昏头,银行卡到账时开了句玩笑:
“借了这么久,你不多还些当利息啊?哈哈。”
同事非常震惊:“你不至于吧?!不过就几百块,你挣的又不少居然向我要利息?”
本来以为这事就算翻篇了,没想到那位同事开始和别人嚼舌根。
“那谁谁看起来老实,没想到那么计较。”
“你们知道他工资多高吗?又不差这点儿钱。”
“做人啊,太小气真没劲儿。”
朋友是厚道人,聊起这事时一脸懊恼,“我就是随口这么一说,没真想要他利息,也怪我多嘴……”
我们几个人听说后,出现两种态度:
态度A:朋友之间何必收利息?人家有还你钱就不错了。
态度B:就算要利息也合情合理,怎么就叫小气了?
没错,我是后者。
这不是差不差钱的问题,小钱最见人心。利息倒是其次,我只是惊讶,一笔不算少的钱、借了1年,为什么有人认为应当无偿使用?
02
你发现没,很多人都习惯用人情,却不把人情当钱看,说白了就是爱占便宜。
在“利息”这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在知乎刷到一个话题,大致讲,楼主找亲戚借钱买房,结果房价涨了,亲戚天天来闹,弄的他不知道咋办。
看上去挺委屈对吧,OK,我给你们简单捋一捋。
1、第一年,楼主想在一线城市买房,找姨妈借了30万,说好三年后还清。
2、第二年,姨妈自己想买房了,希望楼主还钱。楼主说还不了,支持她贷款买房,月供可由他来还。姨妈的家人不喜欢贷款,买房这事就搁置了。
3、第三年,姨妈想买的房子翻倍了,他们只能多花100多万+贷款去买。
4、楼主一次性还钱后,赠送了2万块作为补偿,但姨妈还是难以释怀,那段日子每天都哭,认为就因为楼主那时没还钱,她没成功买房,亏了100万。
他难以理解亲戚的行为。认为一家人不需要算利息,赠送2万作为“补偿”就够了。
可恰恰因为没谈好钱,导致双方关系险些破裂。
如一位网友评论所说,30万借一年无风险收益都该给1.5万了,你耽误别人的大事造成那么多损失也不内疚?
我以前说过,借钱其实不是什么洪水猛兽,有过金钱往来的人往往关系更加亲密。但是,这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
双方互惠互利,彼此不占便宜。
家人亲戚借钱,原本就是个高风险的事情,缺一个环节, 风险系数都直线上升。因为一旦拖欠不还,你真是一点办法没有。
甚至还有些拎不清的长辈责怪你,都是一家人啦,不要太无情啦Balabala。
这样会有什么后果呢?
在这位楼主的提问中,我看到了这样几句话:
不给利息的、不还本金的、被坑的又去找其他亲戚借钱、然后继续坑亲戚……不讲规矩,互占便宜,直至彼此撕破脸。
03
许多人没意识到,资本是有成本的,人情也是有成本的。
“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世界上第一个亿万富翁。他开始经商那会儿,无法从银行贷款,只好硬着头皮找到他爹借钱。
老爹说,没问题啊,我原本就存了一笔钱,打算在每个孩子21岁时给他们1000美元(那会儿不是小钱)。我可以提前给你,不过我要收10%的年利息,直到你21岁。
洛克菲勒答应了。
后面几年,他爹为了测试其财务状况, 多次突然要回借款。洛克菲勒尽管很不爽,但每次都尽力配合。
洛克菲勒建立商业帝国后,有一次, 在公司管理层工作的儿子找他借1000元美元周转两个月。好了,有其父必有其子,他开始慢悠悠地和儿子讲了一堆道理,然后说:
“这1000美元借你可以,但我要收20%的利息,每周从你工资里扣10块吧。”
还让儿子签字认可。
洛克菲勒的爹是狠人,洛克菲勒本人是狼人……
他们向儿子要利息诶!放在现在,这种魔鬼行为估计能拍成法制节目,再挂热搜3天吧。
可就是这对魔鬼父子,借钱的按时还款,放款的本息安全,爷俩的金钱控制能力不断加强,商业帝国在他们手里大放异彩。
前面说,要想在金钱关系中拉近距离,就要双方互惠互利,彼此不占便宜。
那么,怎么做?
1、你是讲信用的。如果向别人借钱,你能做到和向银行借钱一样,定期还款,一点问题没有。你只会越来越容易借到钱。
2、不能白借。资本的使用是有成本的。何况向人借钱,不用抵押、到账快、还款相对自由,人家还得承担你不还钱的风险,理应得到更高的利息,5%-10%并不过分(觉得太高的话,不妨去了解下信用卡、借呗等网络借贷利率)。
这是借钱人应有的常识,也是出借人应有的权利。
人情的本质是信用货币,你用得好,它就是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你瞎欠滥用,它就是废纸一张。
04
借钱这件事的背后,其实折射出一个人的合作态度。
合作的关键是什么?
共赢。
你让他人有利可图,他人也愿意向你敞开大门。你若一心想着多捞一点是一点,这种零和博弈的思想,最终只会让你无路可走。
万维钢在聊到“博弈论”时候,讲过一个故事。
80年代,密歇根大学的政治学教授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组织了一场博弈竞赛。内容很简单,你要决定什么情况下合作、什么情况下背叛。几个高校两两出战,轮流博弈。
最后多伦多大学的团队获胜。结局令人大跌眼镜,他们的策略极其简单:
以牙还牙。
不管对方是谁,第一轮我都选择合作
第一轮结束后,我就复制对方的做法。
说得委婉些,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得直白点——你怎么对我,我就怎么对你。
教授觉得,这也太没技术含量了吧?于是又组织了第二次竞赛、找了更多博弈论专家、用了更多风骚的算法。
结果胜出的,依然是这个“以牙还牙”。
我想说的是,在借钱这件事上,无论你是哪一方,“共赢”是最符合彼此利益的目标。
多想想:
“我能给对方哪些回报?”
“我能得到哪些好处?”
“如果自己是对方,愿意被这么对待吗?”
答案往往不言而喻。
从情感层面看,哪怕没还利息,请对方吃个饭,也会让他心里舒服很多,至少表明你没有把借钱这事认为理所应当。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
一份好的人情,从来不是靠“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这种和稀泥的做法来维护,而是靠严守社会规则,凡事找双方利益共同点,得以恒温。
这样的人情,才是有价值的人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