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7.5夏至十五日//醉梅花·写给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之张仲景//夏至·夏景·夏意(十五)

      题记:在1800多年前的中国,有这么一位“逆行者”,他身为官家子弟却“不务正业”,贵为一方太守仍不忘为人治病,他的医学成就,超越了国界,拯救了东西方的人类,他就是被称为“医中之圣,方中之祖”的张仲景。今天,让我们走进医家方祖张仲景,来聊一聊他的奇闻趣事。

醉梅花·题医圣方祖张仲景     

      少小博览群书奇,勤求古训采方痴。六经辨证察疑症,四诊参详断表知。

      为太守,济人危。医书籍世验如芝。谦虚淳朴身终老,景仰千年尊圣师。

张仲景奇闻逸事———

1.少年乱世立志

      张仲景,出生于东汉末年,公元150年,河南南阳人,他的家族虽不是名门显贵,但也是一个世代官宦的大族,其父张宗汉曾在朝为官。本来按照他父亲的给他制定的人生规划,张仲景应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谋个一官半职,光耀门庭。

      可是张仲景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和经史子集相比,有一类书籍牢牢地吸引了他的目光,让他深陷其中,不能自拔,那就是医书。尤其神医扁鹊的故事让他钦佩不已:“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伤寒论•张仲景原序》)

      所以对于自己的人生道路,少年张仲景进行了认真的思索,一方面是父辈的殷切的期望,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兴趣和志向,为此他感到十分迷茫。在那个“耻以医见业”的时代代,医生绝对不是什么好的就业方向。像他这种出身大族的子弟,在那个基本看出身的东汉中后期,如果出仕当官,简直是如鱼得水,荣华富贵唾手可得。

      据说他曾拜访同郡名士何颙,以解迷津,何颙很欣赏张仲景,于是真诚地对他说:“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太平御览•何颙别传》) 意思是你身上没有当官的气质,但是才思敏捷,思维缜密,如果静心研究医术,一定会成为一位名医的。

      何颙此人据说看人很准,料事如神,是东汉有名的预言专家。《太平御览•何颙别传》有评:“先识独觉,言无虚发。”据《后汉书•何颙传》载:“初,(何)顺见曹操,叹曰:‘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操以是嘉之。”事实也确如他所言。

      最终,张仲景决定还是顺从自己的心意,立志学医。大约10岁左右时,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开始了他的学医之路。张伯祖是当时的名医,宋张杲《医说》云:“张伯祖,南阳人也,独好方术,诊处精审,疗皆十全,为当时所重。同郡张仲景,异而师之,因有大誉。”

      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将带在身边,言传身教,将一身本领倾囊相授。张仲景果然天赋异禀,经过十余年学习,不仅尽得真传,还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但是,当时他的选择却为时人所诟病,觉得他是 “不务正业”。何谓正业,不外乎治国齐家平天下,说的通俗点就是当官,这可是一条安逸的通天大道。不过,我们应该因此而庆幸,正是他的这种“不务正业”,方才拯救生民于水火之中,造福苍生,泽被后世。

2 .太守坐堂行医

      不过世事往往很奇妙,有的人一心想当官却毕生不可得,有的人不想当官却官运亨通。据说张氏家族人丁凋零,家族里希望他出仕为官,为了家族的延续,张仲景只能答应了。汉灵帝时,举为孝廉,在建安年间,出任长沙太守。

      长沙郡为秦时所置,下辖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治所湘县(今长沙市)。以今天论,长沙太守相当于湖南省省长的级别,绝对算个大官。

      但是对于张仲景而言,仕途并非他所愿,所以他并没有因此放下医道,而是把太守一职,做成了医生。任职期间,政务和医术两手抓,除了忙碌公务之外,其他时间都在研究医术和看病。

      那时候的长沙属于“烟瘴之地”,自古疾病高发,当地经济落后,瘟疫横行。张仲景到长沙后,接连赶上当地的大瘟疫,贵为一方太守,朝廷大员,他却不顾身份,始终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亲自为百姓诊治,免费配药发给百姓。

      据传,为了更方便地为百姓看病,他还定于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百姓诊治。被人称为“坐堂医生”,后世所谓“坐堂医”便是由此而来。

      这在当时可是一种“叛逆”的行为,那时候,上层阶级不能随便和百姓接触,更别说给他们看病了,这简直有失朝廷体面,不过这正充分表现了张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如他自己在《伤寒杂病论•序》中所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

3.攻克瘟疫绝症

      瘟疫,又称鼠疫,是一种通过鼠类传播的伤寒杂症,这种疾病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千年的历史中不胜枚举,比如在中世纪西方大规模的鼠疫灾难中,整个西欧四分之三的人口死亡,以至于它有了一个别名黑死病。在西欧之前,东汉时代的中国,也在遭受同样的灾难。

      东汉末年,大汉王朝风雨飘摇,内有 “党锢之祸”,外有军阀割据混战,再加上地震、水旱灾害等天灾不断,导致瘟疫横行,据史书记载,东汉桓帝时大疫三次,灵帝时大疫五次,建安年间疫病流行更甚。成千累万的人被病魔吞噬,以致造成了十室九空的空前劫难。

      建安二十三年,曹丕在《与吴质书》中说:“昔年疾疫,亲故多罗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于瘟疫。曹植《说疫气》描述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说:“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张仲景晚年回忆:“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他的家族,本来是一个有两百多人的大族,建安年间,不到十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

      “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这种惨状深深刺痛了张仲景的心,虽然在长沙抗疫多年,让他找到了对付瘟疫的办法,但是仅仅依靠个人,并无法控制瘟疫的流行,而想要靠朝廷那更加没指望。

      试想,在医疗水平高度发达的今天,新冠肺炎爆发后,举国上下用心协力,众志成城,共克时艰,方才得到有效控制,何况当时乎!

      而且当时的医生“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彻底根治瘟疫,拯救生民于水火之中,于是,他官也不当了,带着全家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

      建安十五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写就划时代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这是他经过几十年行医,总结出来的治疗伤寒疾病的办法,在中医历史中,这是第一部真正找到攻克伤寒疾病的方法的书。

      《伤寒杂病论》这本历经心血的医学巨著,虽然有好些内容散失,但核心的思想保存了下来,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流传天下,之后历经汉唐宋各代,书中有关治疗瘟疫的宝贵经验,得以代代流传,并在之后中国一次次瘟疫灾难中得以验证。时至今日,仍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正如其在序中所言:“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欧洲最早治疗黑死病的方法,就是通过到过中国的阿拉伯人,翻译过去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欧洲学者李约瑟曾赞道:“这是一个拯救了欧洲命运的人。”

    《伤寒杂病论》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从魏晋及今,一千多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南宋医学家许叔微认为,不读仲景的书籍,如同儒家不知道孔子的“六经”。

      清代著名医学家费伯雄赞:“仲景立方之祖,医中之圣,伤寒、金匮诸书,开启屯蒙,学者当奉为金科玉律。”从清代起,人们奉仲景为医圣,修缮祠堂,供奉朝拜。

          2021.07.05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勇//7.5夏至十五日//醉梅花·写给中国古代十大科学家之张仲景//夏至·夏景·夏意(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