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觉满意 v. s. 表现满意
有很多鸡汤文告诉我们要可着劲儿赞扬孩子,让孩子对自己感觉满意,这样孩子才会有自信。
而真相是孩子若没有实际表现的支撑,感觉满意就像没有根基的繁荣,也许只是泡沫般的幻象,一旦戳破,曾经搭起的自信的沙堡可能瞬间坍塌。
在积极教养中,提倡父母将实际行为作为主要的教导目标,提供必要的脚手架,帮助孩子实现“表现满意”。
举个例子来说明两者的差别。
假设情境:孩子考试80分,分数有所退步。
1. 以“感觉满意”为目标
“宝贝,没关系,你很棒的,下次肯定会考得很好的。”
可能的结果:孩子当时心情可能好转,对自己感觉挺满意,而下一次考试Ta可能成绩未见好转,感到挫败。
2. 以“表现满意”为目标
“宝贝,这次考试没考好,妈妈看到你挺难过的,不过这次的分数只能说明你这一次考试的情况而已,不如我们一起来找找丢分的原因,看看可以做些什么来提高成绩吧。”
同时基于与孩子共同确定的计划行动时,予以实际支持,比如孩子对元、角、分的概念掌握不牢,通过带孩子去超市购物、在家玩跳蚤市场游戏等方式,帮助孩子巩固对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可能的结果:孩子下一次考试成绩提升,同时副产品是孩子对自己感觉满意。
二、从悲观到乐观
我们一边希望着孩子成为一个乐观的人,一边却向孩子传递着什么是“悲观”,比如我们在亲子沟通中有意或无意使用的绝对化、灾难化的语言,“你这次小考成绩都退步了,期末考试怎么可能考好?”,“三年级你就这样了,四年级能读得下去吗,小学还能毕业吗?”,“你做作业总是那么拖拉,那么慢,怎么可能做得完作业呢?”……
1. 孩子做得不好/犯错误时:习得性乐观
帮助孩子发展乐观的品质,首先可以从解释风格的转换开始。
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塞里格曼教授用“解释风格”对人格进行了描述,把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
乐观型解释风格:此类人认为失败和挫折是暂时的、是由某个特定的具体原因或情境事件导致或引起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只限于此时此地,归纳关键词为“暂时的”、“外部的”、“特定的”。
悲观型解释风格:此类人倾向于把失败和挫折归咎于长期的或永久的因素,由自己造成的,而且这种失败和挫折会影响自己做的其他事情,即一事不成,事事不成,归纳关键词为“永久的”、“个人的”、“普遍的”。
因此,一方面亲子沟通中,父母要擅用乐观型解释风格的语言,另一方面当孩子犯错,或面临失败和挫折时,父母能引导孩子学习运用乐观型的解释风格来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在后天的培养中让孩子习得乐观。
在线下沙龙中,基于每个参与者在亲子沟通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进行了解释风格转换的练习,练习能帮助我们将方法真正地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案例分享
Z先生有个儿子9岁,平时喜欢打游戏,叫停时孩子常常一边应着知道了,一边继续打着停不下来,为此爸爸感到很恼火,通常忍不住把孩子拖过来训斥一顿。
Z先生:“你就是爱打游戏,自控能力太差了,自己说的话从来都不算数的!”
分析:这里Z先生的解释风格为悲观型的,个人的-“你就是爱打游戏”(都是你自己的错),普遍的-“自控能力太差”(不但打游戏时不能自控,做其他事情也不能自控),永久的-“从来都不算数”(这是不可能改变的)。
如果要转换成乐观型解释风格,我们可以怎样和孩子沟通?以下供参考。
乐观型解释风格:“孩子,看起来这个游戏真的很有趣,你被它深深地吸引了。今天玩游戏时好像没能控制住自己,玩得有些停不下来。上次你感冒,看到好朋友都在吃冰激淋,你心里也很想吃,可为了恢复健康你忍住了,自控能力很不错呢。”
分析:这里的解释风格为外部的-“游戏很有趣,被吸引了”,特定的-“今天玩游戏没有控制住自己,但其他时候其他情况下做到过很好的自控”(如生病时忍住不吃冰激凌),暂时的-“今天没有控制住”(以后可以做到自控)。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空洞的乐观”,乐观型解释风格并不意味着鼓励孩子逃避个人的责任。
2. 从悲观到乐观四步曲
基于解释风格这一核心概念,塞里格曼教授提出了帮助孩子从悲观到乐观的四步曲:
比如Z先生首先要对自己的思维保持觉察,进而依据思维的特征(永久或暂时,个人或外部,普遍或特定)做出评估,一旦判断为悲观型解释风格时,积极进行转换,代之以乐观型解释风格,关于“孩子从来都是说话不算话”、“就是自控能力差”的一些灾难性思维逐步可被化解。
3. 解决问题五步曲
比如针对Z先生的案例,Z先生先觉察自己看到儿子玩游戏停不下来时产生的念头与思维,及时冷静下来,转换解释风格,与孩子共同确定目标——解决“当游戏太吸引人时,如何提高自控能力”这一问题,讨论与选择可能的行动计划,如约定亲密暗语提醒只剩5分钟时间了,及时转移注意力等。在行动计划执行过程中,判断途径的有效性,及时做出调整。
概括地来说,当孩子犯错、遇到困难或挫折时:
家长首先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将错误或问题锁定在暂时的、具体而特定的场景下;
其次,帮助孩子全面地看待问题,如孩子认为自己数学很差,引导孩子看到自己只是其中第几个章节的概念没有掌握,其他知识点还是挺牢固的;
再次,采取行动,指向问题解决。如像前文提及的制定加强对分、角、元概念理解的行动计划,让能变好的希望变成现实。
三、从无助到掌控
当孩子觉得不论自己做什么都无济于事时,他们往往会放弃,产生无助感,比如孩子写作业拖延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作业太多或太难,孩子感到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反过来,掌控感则是每个人最大的心理需求之一,当孩子掌握掌控权时,会增强他们内心的喜悦感。
沙龙现场分享了一些帮助孩子从无助走向掌控的小策略:
1. 给孩子有限的多个选择。比如孩子可以选择用现有积分兑换小礼物,或是积攒更多积分后兑换大礼物。
2. 两周岁前,培养孩子扮演成人角色的能力。比如玩身份调换的游戏,让家长当孩子,孩子当家长下达指示或要求。
3. 有条件的赞赏。当孩子表现满意时,及时予以反馈和鼓励,让孩子看到自己通过努力带来的满意表现。
4. 安全信号。比如约定玩20分钟游戏,在游戏时间还剩余5分钟时,家长先发出安全信号,给予提醒,同时时间到了时可以让孩子选择是自行或由家长来关掉电子设备,孩子自行关闭有助于发展他们的掌控感。切忌像“钓鱼执法”般,专门在孩子后面瞪眼等着时间一到,立马冲上前去抢走电子设备,并怒斥一顿。
5. 睡前的宝贵时光,每天睡前高质量陪伴孩子十分钟。
小橡子积极教养沙龙,一期一会,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