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千万卷读书会.日有所书2020年4月15(第五次)

坚持了五天的记录,感觉写得很吃力,特别是看到老师们随手的长篇感悟,随处可见的精妙论点论据,再看看自己的,那语言那内容那结构,很是捉襟见肘,见解肤浅。

比如这段时间看《鲁滨逊漂流记》,只有老师发布的阅读单,留给我思考的空间。如果让我自己设计精读交流课的话,我想来想去,想了一个星期,还是人物特点、技能,环境作用,情节梳理等,再也想不出更有创意的讨论点,可以说我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伸入触角,一点一滴教孩子吸附书本的营养。看到百千高级班会有这本书的导读,我很兴奋,但冷静下来一想,一本书我都玩不转,还是老老实实自己先读完读好,自己不够好,很愧疚,带不了更好的东西给学生,只能硬生生的先把他们拉进阅读的世界,到时候能发现什么就靠他们自己喽!

最近我们在进行线上培训,每一字每一句我都想把它记下来,揉碎了记在心里,可是感觉自己的脑体是个平原,没有沟壑,存不住东西啊!今天上午听个讲座感触特别深,感觉做一位老师,责任很大,教是为了不教,其实就是习惯的养成很重要。我们作为老师比谁都清楚,习惯的重要性,可是真正有谁指导到位呢?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这个讲座很特别。大家对怎样培养习惯肯定很感兴趣,但是老师一开始却对为什么培养习惯和培养什么习惯侃侃而谈,虽然大家内心很着急,但是对于老师说的这些,感觉句句在理,一不小心一页纸记满了。

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动力定型。习惯的形成是由于一定的刺激情景,与个体的某些动作载大脑皮层上形成了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系统。就像我们开车看到红绿灯的表现,又像我们的生物钟,它具有稳定和稳固的特点。我特别喜欢老师举的例子–林海音的《迟到》,就因为父亲的一次教训,她就养成了不迟到的好习惯,让小英子受用一生。所以一次两次的认识到错误,并不能真正养成,而是要改变价值判断,重视程度与否。

不光是对学生,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养成好习惯,说白了就是不让家长操心,能够自主规划、自我调整、自主反思。老师还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培养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要注意陪伴一段时间,陪伴不是在那看,而是在每一步进行指导和操作实践,一步一步,一点一点,要重视这个训练的过程,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到她。比如我们说还有粗心,不会审题,那我们就教他们审题,从读题,到一句一句分析,以及句与句直接的联系,最后整合思想,得出如下结论。

根据现在的学生特点,老师又加了几点习惯培养:好奇、质疑、专注、持久,现在一年级的小孩不是不聪明是专注力太差了,纷繁复杂的社会,太多。干扰因素,所以我们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从此方面着手,不能松懈,因为一切成功者都有这个可贵的品质,术业有专攻嘛!

作为教师我们更要给学生和自己的孩子做好榜样,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就应该不待扬鞭自奋蹄,多多反思自己,把每天与学生发生的事变成教育叙事,这不仅能成为我们改进的素材,也是你培养内省力的有力推手。

最后谈到怎样培养习惯?对于听者,感觉内心的责任和分量更重了,认同感也随之增强。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首先应该从情感态度抓起,让他们发自内心逐渐认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更要让他们先认识习惯带来的好处。比如完成预习的好习惯,知道不等于养成,而是发自内心的认识到。在课堂上,预习过的内容更熟悉,不会的经过认真听解决了,这种喜悦会比老师给她打个勾更开心。再有就是有效借助评价激励机制和同伴互助营造氛围,不管怎么个方法都要常抓不懈,有法有趣,一关爱儿童为前提。

又说回我们班的阅读,由于家长不够重视,我再怎么用劲都拉不动。我是五年级接手,现在刚有点转变观念,她们要毕业了,希望到了初中能遇到更好的推手。

你可能感兴趣的:(百千万卷读书会.日有所书2020年4月15(第五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