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言“目的论”和“因果论”的思考 ——京苏粤浙语文高研班培训之清华附小1+x课程及其它

我们人类有很多技能都是因着那“目的因”而发展起来的。比如,我们使用工具,就是为了那保存自己的目的,比如我们褪光大部分的毛发,也是为了装饰的好看。因为有了那样的目的,所以我们就发展了某个方面的技能。那么,这语言能力是不是“目的因”的产物呢?自然是这样的。这个目的因就是交流。

但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交流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会产生了交流的欲望了呢。因为人是一种群居的动物,也是人类有了如马斯洛所说的那五种需要。这样的需要,就使得我们人必得交流。

既然要交流,我们必得有信号,因为信号是交流的载体,后来也就发展成了所谓的符号。人类创造了很多的符号,有的是旗子,有的是眼神,有的是脸色,有的手势等等。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只有在交流中,符号才得以产生。

那么,这交流是一种怎样的过程呢?对的,是一种手脚并用,言行并立,眼耳贯通,心脑合作的过程。当然,这还不够,而且还是一种场域融合,环境影响,事件推动的过程。

从这方面讲,语言的学习肯定不是简单的对于单册教材的学习。或者,仅仅从一篇文本中学习。我们可能更加习惯于“鉴赏式”的语言体验方式:这个人物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这个字或者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等等。这些当然也是学习语言的方式之一,但,语言的学习自然更是孩子自己在交往过程学习的。也就是,语言学习的过程,一定有一个孩子的自我存在。孩子引起的感受往往是孩子自我能够理解的,虽然这并不妨碍他们聆听别人的感受。从这个角度讲,合作式学习多么重要。因为同龄人之间的批评不会造成真正的对和错,而只有怀疑与相信。而怀疑与相信才是学习的动力。但,如若教师参与评判,往往就会产生一种对与错的判断。

这样看起来,给孩子一份材料或者一个学习的契机或者平台,让孩子自己去探究,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这次京苏粤浙卓越教师高研班虽然已经结束,但清华附小展示的1+x课程依然还在心中反回放。因为孩子这样的学习方式确实颠覆了传统的语文课堂。

语言是靠什么发展起来的呢?从这样的课程看来,我觉得语言是某种感觉中生产出来的,这里当然有触觉,有动觉,有听觉,甚至有味觉,有视觉(颜色和空间)。孩子们在1+x课程中,得到的绝不是对传统课堂中对于语言文字的品味和感悟,他们得到的肯定是享受语言或者文学甚至是文学家的经历或者叫作过程。

儿这个经历的过程,才真正叫作把“学生放在正中央”,甚至可以提一个高度,叫作“把人放在正中央”,当人整个儿的神经系统都被调动起来的时候,他自然会觉得自己是在正中央的。当他感到没有太多的束缚的时候,那么他言语的个性,他言语的思维将会逐渐得到培养。

美国语言学家古德曼在他的《全语言的“全”,“全”在哪里》这本书中说,语言学习是一个整体的过程,而不是细节的过程;语言学习是一个社会(交往)的过程,而不是个人的事情;语言学习更是一个情境的过程,而不是单纯学习符号的过程。

这样,我们便可以理解,语言的学习或者获得,往往是一种推理的过程,也就是一种因果关系的过程,而不是决定论的过程,也就是那种“如果……那么……”的过程。

我想,这对我今后的语文教学一定会带来变化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语言“目的论”和“因果论”的思考 ——京苏粤浙语文高研班培训之清华附小1+x课程及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