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春”天情有独钟,白居易醉心于钱塘春色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贺知章倾心于春日的条条垂柳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政治家王安石更是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抒发政治生涯的不得意……
今天的【诗词分享】为大家带来五首关于春天的古诗,让我们来共同领会古人对“春”的别样情感吧。
春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朱熹的这首《春日》,写尽了春日的美好,作者独自徘徊于“泗水”河畔,看着面前曾经一片荒芜的“泗水河畔”此时焕然一新,身处南宋乱世的作者也许已经不再想世俗的喧嚣,转而欣赏眼前的美好春景。
但仔细品味你就会发现,这首诗还是一首哲理诗,是作者身处于南宋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的最好表达。
钱 塘 湖 春 行
[唐]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钱塘湖即是杭州西湖的别名,白居易笔下的“钱塘湖”堪比苏东坡《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诗中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充分表现了西湖的美景与神韵。
我们引用一段金圣叹先生在《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中对此诗的点评:“前篇先写湖上。横开则为寺北亭西,竖展则为低云平水,浓点则为早莺新燕,轻烘则为暖树春泥。写湖上景色,真如天开图画也。后篇方写春行。花迷,草没,如以戥子称量此日春光之浅深也。「绿杨阴里白沙堤」者,言于如是浅深春光中,幅巾单裕款段闲行,即此杭州太守白居士也。”
作者在此诗中通过对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钱塘湖风景的喜爱,更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成为历代吟咏西湖的名篇。
春 夜 喜 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也是杜甫众多代表作中较为出名的一篇,是杜甫上元二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
在我们的印象中,杜甫始终是一个忧虑的诗人,一生经历坎坷,行至暮年仍然过着无依无靠的生活,借住于朋友的草堂中,但即使这样作者也心系天下百姓,发出“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诉求。
但是在这首诗中,作者一改往日的忧愁,巧妙的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的描写了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和成都雨夜的美景。
作者此时独自坐于草堂内,看到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想到老百姓刚刚耕种,地里的庄稼得到这场春雨的滋润肯定会长得更加旺盛后更“喜”。
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色。全诗也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画,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咏物诗,全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巧用修辞,这也是作者写诗的特点。
首句写树,作者笔下的柳树在春风的吹拂下就像一位经过梳妆打扮的美人。
然而你以为这就完了吗?
不,没有!
此处作者除了运用比喻外,还巧妙地引用了一处典故。南朝萧绎《采莲赋》有“碧玉小家女”,这也是成语“小家碧玉”的出处。
而“碧玉妆成一树高”自然而然的把眼前这棵柳树和那位古代质朴美丽的贫家少女联系起来,而且联想到她穿一身嫩绿,楚楚动人,充满青春活力。
次句“万条垂下绿丝绦”即为这位活力少女身上婀娜多姿下坠的丝织裙带。这句也为第三第四句做了铺垫。
那么,这千条万条的丝织裙带似的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来的呢?
作者在最后一句给出了答案。
原来是二月的春风姑娘用她那灵巧的纤纤玉手剪裁出这些嫩绿的叶儿,给大地披上新装,给人们以春的信息。
这首诗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用典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展现了在春风吹拂下的垂柳犹如一个青春活力的美女一样,表达了作者对春风吹拂下的柳树的赞美之情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是杜牧众多代表作中较为出名的一首,诗中不仅描绘出了明媚的江南春光,而且还再现了江南烟雨蒙蒙的楼台景色,使江南风光更加神奇迷离,别有一番情趣。
迷人的江南,经过诗人生花妙笔的点染,显得更加令人心旌摇荡了。
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植物有动物,有声有色,景物也有远近之分,动静结合,各具特色。
作者运用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丰富多彩而又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
正如明代著名文人杨慎在他的《升庵诗话》中所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
好了,今天的好诗分享就到这里,喜欢『国学氧吧』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每天分享你喜欢的国学知识。也可以关注公众号【国学氧吧】,和我们一起来探讨国学知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