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月15号离开武汉,到现在我提笔写下这篇文章,已经过去了73天。大学的返校事宜还未确定,除了上网课,我会常常向窗外望去发呆。我的家乡在大西北,初春时节难有晴朗舒畅的日子。但比起二月份那种紧张窒息的形势和氛围,我现在明显感觉到世间多了几分春天的轻盈和生机。
在这份轻盈和生机下,我忽而回想起二月发生的一件令我有些意外的事。那是二月一号,正是全国上下紧张的时候。我们的支教群的两位老师发来了两张聊天截图:
被问候的老师很激动,还不忘夸夸我们教卫生课的老师“教学效果突出”。
我也备受感动,真的没想到快要过去半年,孩子们还能记得我们,还能在这种特殊时刻惦记着、关心着我们。当时,我翻看着手机里支教时拍的百来张照片和视频,回味那时的酸甜苦辣。最后,我想着利用文字的形式把他们记录起来,将这段对我来说独特而意义非凡的时光,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
启程
我们支教的地点在贵州的某个小村落。去年七月末,正是武汉盛夏之时。我们支教小队在武昌火车站集合。教音乐课的朋友带着他的吉他在座位上弹唱,等待火车到站。
之后是13小时的硬座和数小时的小巴车和公车。次日早晨到达,一路颠簸到小学时已经是深夜了。坐着小公车到学校时,队里的朋友们互相提醒着我们小声安静,不要吵到已经休息的村民们。第一天,就这样在车轮和行李箱的开开合合中过去了。
为期21天的支教生活开始啦!
日常
开始教孩子们了!
我们的住处、办公场所基本打点好之后,便正式开始支教工作了。
虽然之前已经跟村支书打好招呼,但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我们一家一户去探访有参加暑期学校意愿的家庭。我们支教的这所小学学生不多,总共只要一百多个孩子,在我们探访之后,带着孩子来报名的家长有六七十个,我们已经很满意了。
我们一共有17位老师,1名队长,1名副队,1名宣传员,1名财务,1名教务,还设置了班主任和年级主任。老师们都是大一大二的同学或者学长学姐,有教语数英这类的传统学科,也有教历史课、科学课、音乐课等趣味性强一些的学课。我教一二年级的孩子们的美术。
虽然在启程前,我已经准备好了教案、PPT和教具,但孩子们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到底怎么样,我还是心里很没有底。
在后来的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真的淳朴如玉,聪明可爱。一次,我抱着水彩笔往楼下走,几个孩子欢快地向我跑过来:
“老师老师,是你的画画课嘛!太好了!”
孩子们簇拥过来,一个孩子搂着我的腰,大家围着像一朵盛开的花,欢快地走进教室。
我把一怀的教具放在讲台上,孩子们又会“哇”地叫起来。
“老师,你把头发扎好嘛”
“老师,这个送你,我自己买的!”
“我也送你!”
——是一包包小小的纸画。
课上,孩子们又会此起彼伏呼唤:老师,我画好了!老师,我不会画哎!
课下,孩子们又都围到讲台上来,“老师,这个画笔我帮你拿。”
“那我来拿这个!”
大家围着像一朵盛开的花,又欢快地走出教室。
给低年级孩子上课,很慢,一节课讲不了多少,有时候非常调皮,让人无能为力
但每次握着他们小小的手,拍拍他们稚嫩的肩膀,看着他们充满灵气的大眼睛
就觉得,小孩子真是美好的像花儿一样。
之后,我去给高年级(五、六)的孩子上课,发现他们的创造力真的很厉害。下面是几副孩子们的作品:
城里的孩子,有的从小上绘画班,一二年级就能画出很棒的作品。但是在偏远的小山区里,孩子们受到的教育水平比较低,高年级的孩子不认识“can”这个单词。但他们仍是乐于求知、乐于创作的。在大山的深处,有这么一群可爱如精灵般的孩子。他们同样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未来。
家访:大山孩子的读书之路
除了日常教学,我们也会定期去孩子们的家里家访。家访内容是关于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家长的教育之类的。我们分成了几个小队,我在的小队去了四五家,其中有三家让我印象很深刻。
第一家的孩子,我们都叫他“霹雳哥”,因为他总是会穿一些有鲜艳色彩和丰富花纹的“炫酷风”衣服。我们去他家里时,他的妈妈、奶奶都在场。后来才知道,这时候算是他们家比较热闹的时候了:平常上学时爸妈都在外地务工,霹雳哥就由奶奶和邻居照顾。暑假时爸妈回来也是因为夏天农忙。我们家访时,霹雳哥乖巧得坐在木椅子上,低头摆弄他新买的画笔。
第二家的孩子,是霹雳哥的朋友,胖乎乎挺壮实一小伙儿,我们叫他“小胖”。去小胖家里时,最开始只有他和他的姐姐出来(小胖二年级,姐姐五、六年级的样子),我们又询问有没有大人,最后他们的爷爷出来了。可惜,爷爷说的是苗语,我们都听不懂,小胖和姐姐也听不懂。一番问候后,家访的事也只好作罢。最后小胖的姐姐告诉我,爸爸妈妈都在外面打工,家里只有他们和爷爷奶奶了。
第三家的孩子,是我教的班上最调皮但也十分聪明的小孩儿。去他家里时,他的爸爸妈妈都在。爸爸是村里的摩托车修理工,妈妈看起来很年轻。小孩儿还有个弟弟,但是身体健康出了障碍,智力水平有限,现在还没有上学。妈妈一边抱着他,一边给他擦口水,一边配合着我们的家访工作。哥哥这时候也不老实,抱着一瓤西瓜上窜下套,活泼十足。
留守、疾病······山里的孩子们,在这些困难中生活着。支教前,我以为自己作了很大的牺牲,但在真正地深入孩子们的生活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现在能奉献的力量有多么微薄
除去这些问题,还是有一些好现象的。当被问道以后孩子的升学打算时,家长们都回答:只要他能考上,我们就供他上学!
我们的吃、穿、用、住
吃饭问题:去镇上买菜,自己做。我们分组,轮流负责伙食。会做饭的就掌勺,不会做饭的就刷锅。财务每天数着余额,去镇上采购时更要精打细算。镇上的阿姨也爽快,听我们是来支教的大学生,一次买的也多,每次的菜价都会优惠些。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学校停水两天,停电一天。没水做饭,放在保鲜柜里的食材也不新鲜了。幸好当时村里有个卖包子的大叔。我们早上六点多就会派人一次买几十个,管一天的饭。村里的小卖部有方便面,可惜学校里没热水,最后在村民那里借到了一些。
住宿问题:我们住的是职工宿舍。当时听到有宿舍住,还能洗澡,虽然卫生条件很一般,但我们都高兴的不得了。支教大社团的另一支队伍,是去的高脚。那里海拔高,条件更艰苦。队员们去那里没有床,只能自己准备睡袋睡在地上。
穿:我们的小队是要求每天上课要穿队服的。两件一模一样的,换洗着穿。其他时间,穿个短袖,一条运动裤,帆布鞋一蹬,简单舒适。
用:全校只有一间大的办公室,所有老师都在里面办公。
最后的碎碎念
不得不说,国家的有些扶贫措施,到位了。小学里的硬件设备,可以说很全了。多媒体、音乐室、美术室都有配置。还有一架完好的钢琴。
关于钢琴,也有一个小插曲。一天中午,我们听到琴房里传来阵阵琴声,趴窗一看:
当时我们还对他的身份展开了一番讨论:是学校的门卫?还是老师?平常只见过他穿着大篮球背心,去办公室里拿过几次U盘,没想到大叔深藏不漏。最后一番打听才知道,这位大叔是学校的老师,同时交了好几门课。他家就在学校门口旁的大砖房里。
最后,再向大家分享一些可爱的面孔和天空吧!
最后的最后,还想分享一篇当时某一天我写下的日记:
七点的黔东南,清冽的山风拥来。天淡蓝,云堆积是灰粉色的棉花糖,云散开是奶白色的鱿鱼丝。不知道哪里放起了欢快的曲子,我的耳左是运动鞋摩擦地面和球弹跳入筐的此起彼伏,耳右是村民的三言五语,是飞鸟的宛转悠扬。孩子们欢笑的声音很近,又很远。我坐在小小的床板上,享受这一切。山里的孩子腼腆而活泼,质朴而灵动。我握着他们小小的手,拍拍他们稚嫩的肩膀,看着他们闪着光的明眸,还有脸颊泛起的绯红……一天落幕,愿孩子们都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愿他们能平安顺遂,健康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