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超越自我,发展人格(二)

12月:超越自我,发展人格(二)

——2021-2022君子兰班上学期第15封信

亲爱的大、小君子们:

周日愉快!

这两天太忙,于是这封信就姗姗来迟,现在忙里偷闲,与大家交流。

1

我们先一起回头看看这一周留下的脚印吧。

这一周的语文课,我们开始了第六单元的学习,学习了《曹刿论战》。

从曹刿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公民的责任与担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什么是“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曹刿平时不注意学习兵法知识,深谙群体心理,他就不会指挥作战成功。从鲁庄公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知人善任,什么是虚怀若谷。

这一周的苏轼晨诵,我们诵读了《望湖楼醉书和》《赠刘景文》。

《望湖楼醉书》,就是一首简短的叙事诗,讲述了一场风雨忽然而来又忽然离去,就像一场来去匆匆的梦。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的人生风雨也是如此,当它不期然间降临的时候,我们以为天都要塌下来了,但实际上很快就会过去,有时候只需要我们努力一下,困难就克服了。《赠刘景文》,苏轼告诉我们珍惜当下享受当下,心态好,何时何处都是美景啊。

这一周,我们用了四节课讲宋江故事,讨论宋江这个人物,还未结束呢,今晚晚自习继续——因为宋江的故事太多,宋江这个人物塑造得太成功了,立体而复杂。周末作业,让大家自由选择两个题目来写,为下周的“《水浒》大家谈”做准备:一个是《我看<水浒>的主题/结构/语言/人物绰号》(等),一个是《我看<水浒>里的xxx》。前者是让大家探究小说的主题或者结构或者语言或者其他你感兴趣的一个话题,相当于一篇小论文,很有挑战的一篇文章哦;后者是一篇人物评论,文章结构是人物故事+人物评价+联系当下谈启发。下周,我们评选出优秀作品,请作者为大家分享。

就让我们用这种方式给《水浒》共读留下尾声,期待大家的精彩佳作和精彩表现哦!

2

这一周,很多小君子的关注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周二的第三次月考。周二考试,周三下午改完试卷,成绩也很快出来了。

每一次考试,都是在使我们反省某一段时间的学习效果,这次考试也不例外。语文成绩这次整体都上去了,虽然没有统计,但我粗略对比一下,很多同学实现了期中前定下的目标呢,因为语文试卷并不难,同学们也复习得比较充分。我还记得期中考试后,面对分数,很多同学说不可能实现目标,因为目标定得太高了。你看,并非不可能,只是有时候我们自己给自己设了限,以为自己不能,从而不肯花更多气力——由此看来,很多时候的“我不能”,其实就是不想付出更多的借口吧。

挑战不可能,将不可能变成可能,这是你能做到的,因为你正值青春期。青春期的能量大得很呢,想想青春期的孙悟空,能大闹天宫,小君子们将能量用在学习上,效果会怎样呢?立竿见影!

当然,几家欢喜几家愁,有几位同学的语文分数比较低,虽然进步了,但还是只刚及格的成绩。面对成绩,自责和愧疚或沮丧或怨天尤人都是没用的,我们可以借助试卷反思哪些知识点没有充分强化,没有真正理解,是阅读还是写作能力需要提升——找准发力点,才能精准发力,精准提升成绩,对吗?所以,老师不会责怪任何一位同学,毛主席说,“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要的是中考的优秀成绩!

所以啊,我们要有长期主义意识,目光长远些!我们每天练字,不就是长期主义的表现么?只是没想到很多同学练字效果这么快就显现出来了,大家看教室外面张贴的书法作品,每天都可以欣赏到同学们的进步!

3

这封信,我们继续聚焦教室后面那张人格发展图谱。上封信我们讨论了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同学们还记得四境界是哪四种境界吗?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干老师将这四境界整合为自然功利境界、习俗规则境界和道德仁爱境界,同学们还记得旁边对照的六个阶段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人格六阶段。

人格六阶段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提出的理论,全面的说法是“道德发展阶段”理论。他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根据个体道德判断的结果性质,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我们先看看科尔伯格创造的这个道德两难故事:

欧洲有个女子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一种药才能救她,它是本城一个药剂师最近发明的镭化剂。制造这种药花了200元,药剂师向女子的丈夫海因兹索要2000元。海因兹到处向熟人借钱,总共才借到1000元,只够药费的一半。海因兹不得已,只好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快要死了,请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欠。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兹走投无路,在一个夜晚撬开要点的门,为妻子偷来了药物,救了妻子一命。

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当这样一个道德两难故事呈现给孩子们之后,科尔伯格围绕这个故事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让儿童讨论,以此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

海因兹应该偷药吗?为什么?

他偷药是对的还是错的?为什么?

海因兹有责任或义务去偷药吗?为什么?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生命是不是很重要?为什么?

海因兹偷药是违法的,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为什么?

仔细回想故事中的困境,你认为海因兹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做什么?

根据得到的答案和原因的不同,柯尔伯格得以研究儿童道德判断所依据的准则及其道德发展水平,并总结出了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又分别归属于三个水平层次。三个水平层次分别是: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分别可以理解为一个人还没有接受社会习俗约束纯粹的自我中心阶段,接受了社会习俗约束并以此要求自己的阶段,和已经超越了社会习俗要求既尊重自我也平等尊重每一个社会个体的阶段。

4

一个人刚刚进入社会的时候,就处在前习俗水平。在这个发展水平上,人是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来进行道德推理。

这个水平下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只考虑自身利害,单纯地以惩罚和服从为考虑的阶段,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都是以“会不会受到惩罚”为标准进行衡量。处于这个道德发展阶段的孩子,对于“海因茨偷药困境”的回答中,回答“应该偷”的理由是他偷的也不是什么大东西,如果不被逮捕,就可以去偷。而回答“不应该偷”的理由是如果会被逮捕和惩罚,那么就不应该去偷。

道德发展超过第一阶段后,第二阶段是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为标准来进行思考的。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他们虽然开始考虑到他人,但一般也是以“这对我有什么好处”为出发点进行考虑的。所以处于这一道德发展阶段的儿童,回答“应该偷药”的理由是如果妻子一直对他很好,那他就应该去冒险偷药,救妻子的命;回答“不应该偷药”的理由是:如果妻子对他并不好,那他就不该自找麻烦,冒险偷药。

通常来说,一个人进入到青春期或者成年期后,他的道德水平发展就会进入到习俗水平。用习俗推理的人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时,会将这些行为与社会上的观点与期望相对照。

在这个水平下,第三个道德发展阶段被俗称为“好孩子”阶段,也就是他们会关注其他人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保持与周围社会角色的和谐一致。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回答“应该偷药”的理由就变成了照顾妻子是丈夫应尽的职责,所以为了照顾好妻子,海因茨应该去偷药。而回答“不应该偷药”的理由则是做贼会导致自己声名扫地,给自己和包括妻子在内的家人带来麻烦和耻辱。

当一个人将他人的评价内化到自己内部之后,他就进入了道德发展的第四阶段,也就是能够超出“熟人社会”的范畴,开始以法律和公序良俗为准则来要求自己。处于这一阶段的人,回答“应该偷药”的理由是尽管偷窃违法,但见死不救更加伤害社会的公序良俗,所以海因茨应当去偷药,同时在之后自首请求从宽处理。而回答“不应该偷药”的理由是尽管事出有因,但毕竟偷窃违法,所以海因茨应该再寻找其他援助而不应该去偷药。

当人的理性和逻辑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后,他们的道德水平发展就会进入后习俗水平。到了这一水平之后,人们会力求对正当而合适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原则作出自己的解释,而不管当局或权威人士如何支持这些原则,也不管他自己与这些集体的关系。

第五个道德发展阶段被称为社会契约或社会法制取向阶段。在这个阶段,法律被看作是一种社会契约,而非铁板一块。那些不能提升总体社会福利的法律应该修改,从而达到“给最多的人带来最大的利益”的目的。处于这个阶段的人认为“应该偷药”的理由是法律虽判决盗窃可耻却没有预先考虑到海因茨面临的这种困境,因此海因茨不仅应当为了更大的福祉而偷药,而且国家还应当针对这种困境修订法律,对稀缺药品按照公平原则加以调控。而认为“不应该偷药”的理由是因为丈夫为妻子去做违法的事情已经超出婚姻契约的范畴,这种超出职责的行为虽然事出有因,但不应当提倡。

到了道德发展第六阶段的时候,个人已经不再按照有形的法律或是契约行事,而是基于逻辑思考后,根据普遍的公正原则,人的权利的公平和对等原则,尊重全人类每个人的尊严的原则,由良心作出决断。因此,这一阶段被称为普遍的伦理原则阶段。康德所谓的“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说的正是这一阶段所依循的普遍公正原则。对于道德发展处于这一阶段的人来说,“应该偷药”的理由是因为人的生命是提供了唯一无条件的道德义务的源泉,因此为了拯救一条生命去违反条文法律是值得的;“不应该偷药”的理由则是因为别人也可能需要这种药,海因茨并没有公平地考虑所有人的生命,偷药对于其他需要这个药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不应该去偷药。

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发展的六个阶段是按照顺序逐步由前习俗水平开始往后发展的,但有的人可能一辈子都只停留在前习俗水平或者习俗水平,无法发展到后习俗水平。而且进入到后习俗阶段后,由于第六个阶段实际上是要求人在经过“无知之幕”(也就是你根本不知道自己会是这个决策中的哪一面)的考验之后再做出决定,不能根据自己的预设立场进行判断,所以没有人能够一直停留在第六阶段。

5

美国年度教师雷夫,将科尔伯格的人格六阶段引入教室,很快,“六个阶段”就成为凝聚全班的粘合剂。在“六个阶段”的引领下,雷夫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创造了他们生命的奇迹。他是这样表述六阶段的: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干老师将雷夫的六阶段和中国儒家文化的表述相结合,就有了我们在教室看到的六阶段,表述更形象,并有所超越:

第一阶段,我不想受到惩罚;第二阶段,我想要得到奖励;第三阶段,我要做个好孩子;第四阶段,我要捍卫游戏规则;第五阶段,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六阶段,惠泽天下(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第一二阶段对应的是功利境界;第三四阶段对应的是习俗规则境界;第五六阶段对应道德仁爱境界。

同学们,我们以后读书做事,可以对照六阶段理论,在人格六阶段理论的阶梯上不断攀登,超越自身和环境的限制,发展我们的人格,成为文质兼美的君子。今年寒假,我们将晨诵《论语》中的君子条目,到时候我们对君子形象和人格,都会有具体的认识和体认吧。

最后,推荐大家看电影《简爱》,这本书是九下课本后推荐的名著,是中考必读名著,可能有些同学已经看过了,也许又是一本让大家不太感兴趣的小说,我们就从电影开始走进小说吧。这本书是我当年进入中师后读到的第一本外国名著,看完后只有一个感想:外国名著真好看,简爱真的很了不起,追求精神的自由平等,现在不也是很多女性的呼声么!相信你也会喜欢这本小说!

今天写这封信,断断续续,就到这里了,明天见!

你们的,王老师

2021/12/19

你可能感兴趣的:(12月:超越自我,发展人格(二))